鲁迅《中国地质略论》解读
发布于 2021-10-12 20:24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首批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4月28日在京举行,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旨在系统研究和总结集成我国近代百余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矿产勘查与科研成果,是一项集大成、家底性、立典式和创新性非常强的世纪性工程。
100多年前,曾有两位先进的中国人合著过一本《中国矿产志》,它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我国矿产资源的科学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著,署名为江宁顾琅、会稽周树人(即鲁迅),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5月出版。内有上海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序,由日本本邦信印刷。发行所系南京启新书局、上海普及书局,日本东京留学生会馆。《中国矿产志》附有中国矿产全图一幅,书后有《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计109页。该书由《例言》《导言》四章六节和《本言》十八章三十六节组成。《中国矿产志》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矿产分部的著作,一在草创,二在完备。书中爱我中华、为我中华的拳拳之心却如炬光,闪亮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而写作这一本《中国矿产志》,缘起于一篇文章,即《中国地质略论》。
顾琅、鲁迅《中国矿产志》
鲁迅以“索子”为笔名的《中国地质略论》(以下简称“略论”),发表于1903年第八期的《浙江潮》杂志(日本东京出版),在中国地质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地质略论》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鲁迅的写作意图何在?此文发表后的影响又如何?
鲁迅《中国地质略论》摘录
第一绪言
觇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图,非文明国;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不宁惟是;必殆将化为僵石,供后人摩娑叹息,谥目绝种Extractspecies之祥也。
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凡诸科学,发达已昔,况测地造图之末技哉。而胡为图绘地形者,分图虽多,集之则界线不合。河流俯视,山岳则恒作旁形。乖谬昏蒙,茫不思起,更何论夫地质,更何论夫地质之图?呜呼!此一细事,而令吾惧,令吾悲。吾盖见五印详图,曾招飐于伦敦之肆矣。况吾中国,亦为孤儿,人得而挞楚鱼肉之;而此孤儿,复昏昧乏识,不知其家之田宅货期藏,凡得几许。盗据其室,持以赠盗,为主人者,漠不加察。得残羹冷炙,辄大感叹日:若衣食我,若衣食我,而独于兄弟行,则争锱铢,较毫末,刀杖寻仇,以自相杀。呜呼!现象如是,虽弱水四环,锁户孤立,犹将汰于天行,以日退化,为猿乌蜃藻以至非生物。况当强种鳞鳞,蔓我四周,伸手如箕,垂涎成雨,造图列说,奔走相议。非左操刃,右握算,吾不知将何以生活也?而何图风水宅相之说。犹深刻人心,力杜富源,自就阿鼻。不知宅相大佳,公等亦死;风水不破,公等亦亡,谥曰至愚,孰云不洽?复有冀获微资,引盗入室,巨资既虏,还焚其家。是诚我汉族之大敌也。凡是因迷信以弱国利身家而害群者,虽曰历代民贼所经营养成者矣,而亦惟地质学不发达故。
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取以贡中国,则可知栾然尘球,无非经历劫变化以来,造成此相。虽涵无量宝藏,足以缮吾生,初无大神秘不可思议之物存乎其间,以支配吾人之运命。斩绝妄念,文明乃兴。然欲历举其说,则又非一小册子所能尽也。故先掇学者所发表关于中国地质之说,著为短篇,报告吾族。虽空谭几溢于本论,然读此则吾中国大陆里面之情状,似亦略得其概矣。
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曾撰文《〈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护矿斗争》,刊载于《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认为“略论”是研究鲁迅青年时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促使鲁迅写作“略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对帝国主义勾结中国买办掠夺我国矿产资源,唤醒国人发展民族工业,“结合大群,起而兴业”是原因之一;传播地质科学知识,开启民智,破除风水迷信,也是原因之一。
“略论”不是一篇地质学的纯科学作品,而是从地质学(矿产)科学知识中蕴发出的爱国主义“炽热的政论”。“略论”中有“吾既述地质之分布,地形之发育,连类而之矿藏,不觉生敬爱忧惧种种心。掷笔大叹,思我故国,土地、矿藏均非我有”。出于对“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的深沉大爱,“略论”痛斥清政府和买办商人,“彼等既飽尝外人枪刃之风味,淫掠之德政,不敢不慑伏谄媚,以博未来之圣主(暗指帝国主义)欢”,“更何有于毫无爱想之片土哉”。鲁迅在“略论”中把斗争的矛头直指“老病昏聩之(清)政府”。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染指中国的铁路和矿产开发。据张以诚、刘昭民编著的《中国近代矿业史纲要》一书记载,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后至1902年的短短8年内,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开矿权已达19宗,矿区涉及十几个省30多个州县。列强肆无忌惮地掠夺矿权,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一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收回权利(矿权、路权)的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了。《浙江潮》《江苏》《四川》《河南》等清末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纷纷响应,由维护一省一地的主权转向保护国土主权和反对清政府的腐败卖国。
据史料记载,1903年设立浙江农工商矿总局,由高尔伊(道台衔官员)承办,经买办刘铁云牵线,与意大利的惠工公司订有密约,将出卖“浙东四府矿业权”。此消息经《杭州白话报》批露,迅速传到日本留学生中。《浙江潮》的第6、7、8期均有文章揭露“密约”,呼吁收回矿权。由此,不难理解鲁迅以“索子”为笔名撰写“略论”的原因了。这场“争条约、废合同、集资本、立公司”的保卫国土主权的运动是清末革命斗争的组成部分,而浙江籍的爱国志士均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如陈叔通、孙翼中主笔的《杭州白话报》,蔡元培主持的《警钟日报》都投入运动,起着宣传组织的作用。
“略论”没有停留在声讨、抨击的层面上,而是明确提出了“谋所以挽救之法”。“救之奈何?曰:小儿见群儿之将夺其食也,则攫而自吞之。师是可耳。夫中国虽以弱著,吾侪固犹是中国之主人”。《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意图在传播地质科学知识,破除风水迷信之说,而且“吾国自办矿路之议,自湖南自立矿务公司,浙人争刘铁云条约,皖人收回铜官山矿地,晋人争废福公司(英商)条约,商部(1902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大臣,成立商务总局,总理全国矿政;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奏设矿政总局;诸事件踵生以来,已有日臻发达之势”。(参见1906年初版发行的《中国矿产志》,顾琅、周树人合编,上海普及书局印行。)“顾欲自办矿路,而不知矿产之所在,则犹盲人瞎马,半夜之临深池,纵欲多方摸索,必无一得”,这是印证鲁迅“略论”中“挽救之法”的根本所在,即强烈指出国家要自立富强,必须推广地质学教育和培养人才。顾琅和鲁迅确实是“向皆留心矿学有年”,他们都是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同赴日本留学。顾琅,原名芮石臣,江苏江宁人,1902年赴日留学,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1908年归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堂教务长;1910年在本溪煤铁公司任采矿部部长。1914年编著有《中国十大厂矿调查记》。清政府农工商部曾通令各省矿务、商务界购阅和作为中学堂参考书。鲁迅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曾说:“我首先学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鲁迅1898—1901年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毕业时的成绩为一等第3名,颁发的毕业执照明确记载他系统学习过地质学、矿学、化学、格致学、测算学、熔炼(冶金)学、绘图学。鲁迅的“略论”以“中国地质”论及国土、矿产主权,全文充满爱国激情,他大声疾呼:“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时代风云际会,正是“略论”引出了中国地质学史上第一部开山之作——《中国矿产志》。
作者简介:蔡克勤,男,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监察专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等;第九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矿床学、非金属矿床地质学、科学技术史及地质科学史的研究与教学。
来源: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编辑:李琦
审核:杨为先
本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删除处理。
如何联系你们?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