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 建设专项规划》
发布于 2021-10-12 20:52
《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
近日,市级重点专项规划——《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正式印发。
+ 政策解读如下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为中心,着力完善“一湾三环多区”空间格局,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市。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增省级以上海洋科技项目40个。
海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强化。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80万标箱,新建万吨级泊位12个,新建改造提升各类渔港12个,其中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7个。
《规划》明确提出了“一湾三环多区”空间布局,即:
一湾引领:泉州湾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以两江四岸为主要承载,高质量谋划环湾城市新区。
三环协同:“三环”为环湄洲湾南岸地区、环围头湾地区和环深沪湾地区。
多区发力: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海西(惠安、石狮、晋江)海工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晋江滨海新区、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滨海旅游区。
同时,积极融入闽西南陆海联动发展轴,推进对台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战略支撑空间。
产业方向 | 发展重点 |
打造“海上粮仓” | 海洋牧场 |
远洋捕捞渔业 | |
水产加工 | |
水产品牌 | |
“渔业+” | |
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基地 | 临海石化 |
海工装备制造和船舶修造 | |
沿海电子信息 | |
临海新材料 | |
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 |
海水综合利用 | |
海洋环保 | |
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 滨海休闲旅游 |
海洋文化创意 | |
航运物流 | |
涉海金融 |
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系统完备、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涉海基础设施体系。
1.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完善新型海洋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海洋综合感知网。
2.加强现代化港口建设。推进海丝泉州国际枢纽港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心港区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强化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提升,加快渔业现代化设施的引入与升级,推动传统渔港向现代化渔港方向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海洋创新驱动力。
1.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整合涉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海洋高等院校,完善泉州市涉海类院校布局。整合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所等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壮大海洋创新型企业群体规模。推动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产业从资源开发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推进海丝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泉台海洋经济合作,着力加强区域海洋合作,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
3.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海洋保护地管理,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开展海岸线及滨海沙滩整治修复,加强海岛生态系统保护。
4.推动海洋生态价值转化。健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海洋碳中和试点工程,探索海水养殖增汇、滨海湿地和红树林增汇、海洋微生物增汇等试点工程,提高海洋固碳增汇能力。创新海岛开发方式;改善滨海人居环境。
以建成完备、高效的海洋保护开发、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提升海洋综合治理水平。强化海洋规划与配套制度建设,探索实现海洋各类资源与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强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提升海洋综合执法、海洋公共信息服务、海洋自然灾害防治、海上搜救应急等方面的能力。
2.推进海洋军民融合发展。加强海洋军民融合需求对接,促进海洋军民融合项目合作,做好海洋军民融合创新示范。
做好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海洋经济发展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制定出台泉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海洋经济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
来源:泉州海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