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感言|新闻评论大赛:用公共情怀治愈时代焦虑

发布于 2021-10-12 21:00

【第2595期】

新闻评论大赛:用公共情怀治愈时代焦虑

“我看时代,不负韶华”首届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本次大赛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评论理论部、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

大家好,我是张雨龙,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首先谢谢大赛主办方和评委老师能把这样一个奖项授予给我。参加这次比赛是一个偶然的契机,但黑大新传学院,尤其是老梁新闻评论班,我是早有听闻。梁宏达老师本身就是一位敢言、善言的优秀评论员,他与母校共同创办的老梁新闻评论班更是人才辈出。我曾在其他平台看到过评论班同学的作品,写作技法的娴熟远超同龄人的水平。

我自己曾经是一个理科生,对于未来并没有特殊的规划,只想安安稳稳地度过庸常的一生。直到我看到了一本叫《自由在高处》的时评集,我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以言论为利器、推动社会进步变革的职业。后来高考结束,我第一次作出了与家人意愿相左的选择,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新闻学专业

这就是我通向新闻评论之路的开始。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自己人生的使命。”我很庆幸在十八岁的年纪里知晓自己想做什么,随后两年的学习经历让我愈发坚信当初选择的正确

而且,随着阅历的积累,新闻之于我已经不单单是一份憧憬的职业还是一味治愈时代心病的药。有两种心病在我们的时代传播开来,一种是不确定性激增而催化的保守心态,另一种是工具理性弥漫而引起的全民焦虑。

疫情撞上存量经济时代,让维系生活变成了一件不大容易的事,连还在校园里的我们都开始知道要务实而少谈理想。于是,求稳、内卷、焦虑、考公热、师范热、清北博士争当中学老师等等现象就层出不穷了。

我以为,想要克服这些时代心病,还是应该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稍稍移开一些。无限透支工具理性,除了让价值理性荒芜外,只会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愈发单薄。多一点理想主义的情怀,多关心一些“与己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诸如同胞的遭遇、社会的浮沉、无尽的远方和无穷的人类。这是我们,特别是新闻学子,建构自身意义的方式。

评论写作是很容易产生自我重复的疲倦感的。我曾问过几位评论员前辈坚持的动力,他们的回答各有特点,但一定离不开“公共情怀”四个字。今天,我把这些写下来,既是与朋友们共勉也算再一次鞭策自己。我们今天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公共情怀,离不开他们的不平则鸣。化用鲁迅的话,他们“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为我们创造出光明的前景。但这是一份永远在路上的未竟事业,需要久久为功的努力,需要前赴后继的接力。换言之,未来的重任已落在我们的肩上。

最后,还是要再次感谢比赛的主办方。吴珩书记在总结里表达了对同学们积极参赛的感谢,但吴书记实在是谦虚了。潮来潮往,时代永远不缺少怀着激情与理想的新闻人,但愿意为他们提供锻炼与帮助的平台却不多了,因此我格外感激。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疫情缘故未能到白山黑水之间走一趟。期待着以后能有机会,到哈尔滨的大街上,到黑大的校园里,切身感受一下属于这片土地的张力。

文字|张雨龙(南京师范大学)

排版|运营宣传部 王雪

责编|于思祺 孙嘉骏

“我看时代,不负韶华”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

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