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发布于 2021-10-12 21:1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校园绿地景观设计

环境心理YSU

研究一方面是由课程设计展开的,一方面是课余时间的观察与探索。通过实地调研与问题总结,积极思考,确定改造方略。充分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建立去优化人与环境的关系,积极诱导人们在环境中的健康心理与健康行为。

2021上半年,我们对燕山大学西校区的一二三教学楼前广场进行了调研,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设计。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否是各位同学欣赏的校园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场地 的介绍

项目场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大学西校区内。该场地周边有第一、二、三教学楼,电气楼和材料楼,是学生和教职工上下课的必经之地,道路四通八达,有五处入口可进入广场。

问题 的提出

通过对同学们提出不合理的总结

总结出以下问题

1.广场地面铺装老旧

2.基础设施匮乏

3.广场入口处缺乏引导

4.场地功能单一

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广场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作品 的展示

01

校园景观活力计划策略研究

《悅山樂水》

设计说明:

       丰富的绿植、形似山峦的高低差的阶梯平台、横穿校园的水路等特征环境,通过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创造一个让学生们感到充满活力的校园景观,从而使学生们既能够作为整个校园的一部分聚集到一起,也可以有—个半私密空间去思考,找到归属。另外,在整个设计中以生态水系景观轴线做以衔接,让建筑、景观、广场与人衔接起来,达到人水共生的生态效果,让该校园景观成为一个从室内向室外扩展的天然“学生休息室”。

效果图展示

18级环境设计 高天、罗文清

02

《“流”动校园-红飘带 》

设计说明:

       地形原有高差将场地分成三块区域,通过变化丰富的阶梯相连,场地内根据校内人群日常活动习惯及路线规律新划分了不同使用区域,并增设廊架,为学生遮风挡雨,满足室外学习的需要,廊架为红色光伏板,配合原有电力系统为场地照明、喷泉、自动灌溉及夏季喷雾降温提供动力,场地自成一个循环水系统,让广场更加宜人,工业风格的廊架经过艺术化处理,如红色“飘带”从高到低顺“流”而下,由窄到宽,将不同专业教学楼相连接,代表着不同专业学子心心相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中国文化,如红飘带般向前流动,共谱华章。

效果图展示

18级环境设计 房世伟、郝晨波

03

解构主义下的校园开放广场设计

《重塑》

设计说明:

       设计来源于解构主义,通过对现有单元化秩序的打破及将所有元素重组,从而划分出单独的广场与花园空间,打造更能吸引人的校园广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便利与更好的校园体验。在设计中花园引申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小型绿地,以及结合座椅,具有遮阳避暑功能的花坛。广场引申为最大功能为通行的多功能活动场地。

效果图展示

18级环境设计 黄依诺、温豪

04

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溯洄》

设计说明:

       本方案将原场地中未利用的开放空间进行改善,同时创造新的聚会交流空间,意在提供不同区域以方便学生进行漫谈和思想交流,只有在开放、无等级的空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研究者和教师之间的创造性互动,而并非局限在教室中。

       “溯洄”,逆着河流的道路往上游走,寻找每个人心中的一块乐地,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是每一个学者终生的溯洄以求,该设计以“洄”为设计灵感,用“回”进行几何的抽象与变形,使整个场地充满理性的美感,再搭配以大量的绿植和木材,将理性融入人文关怀,使得场地焕发新的生机。

效果图展示

18级环境设计 琚雅云、刘雨凝

05

校园空间改造设计

设计说明:

       调研场地为燕山大学教学楼广场,该广场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确定边界的开放性广场空间,也象征着大学的文化内涵。

       按照所处的位置和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来看,该广场为内向型教学区广场,内向型广场主要是指位于教学区内的广场,属于供师生交流休憩通勤的场所,兼具休憩和教育功能,是充满活力的多功能室外空间.该广场内的建筑数量比较少且体量不大,主要由一些绿化、服务设施、交通系统组成,给人的宽阔旷达之感。

效果图展示

18级环境设计 王婧

06

燕山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改造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大学西校区,在西区第二教学楼于材料A楼之间面积9271平方米,南北高差7.35米,由4个平台,三段高差组成。被西区第2、3、4教学楼,材料A、B、C,电气A楼限定,有8个出入口。场地内交通系统单一乏味,完全为满足人流快速通行设计,缺少遮荫、避雨、停留的设施和场所。夜间光照环境差, 加之高差众多无法满足安全通行的需求。

效果图展示

18级环境设计 李官行、马靖翔

07

校园广场开放空间设计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的高差特点,以水体为中心线进行展开和串联,对校园广场进行合理的方案规划。场地内设置了早读区、集会区、休憩区等活动区域,充分考虑到当下大学生的校园活动越加多样化的客观因素,同时场地内大量绿植的设置,力在创造一个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校园广场空间。

效果图展示

18级环境设计 王薇、田雨琨

希望借助这次成果展示,大家能够对住校园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只有真正理解生活的需求,脑海中能够想到各种各样生活的情景,才能做出人性化的、优秀的设计。

END

YSU.315环境研究小组

编辑 |  李泓仕、王妍艺

图片整理 | 李泓仕

审核 王泽烨 巴玥

注:以上文字信息与图片均为原创,如有侵权抄袭必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