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该什么样?南京这家动物园给出了答案

发布于 2021-10-12 23:18


“有人说疫情之后会有报复性出游,可我等了三个多月,还没有多少人来报复我。”2020年8月,因为园长沈志军题为《一个动物园的追求》的演讲,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动物园)“出圈”了。

“来报复”的游客发现,这个占地68公顷,住着260多种3000多只动物的动物园在最近十几年里:取消动物表演;取消供游客投喂动物的饲料销售项目;充分考虑动物需求改造场馆;让繁殖记录断档多年的鹤鸵重新开始繁殖;给大象提供美甲服务……

2020年10月,红山动物园内竖起的“谢谢你来报复我”的牌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邱冰清 摄
有媒体报道曾如此形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红山动物园像高塔一样拔地而起,但同时,它也像高塔一样孤独而脆弱。”这篇报道详细讲述了这家动物园十来年中看似有些“孤勇”的种种努力,在疫情困难时期依然坚持不改动物福利,记录动物园工作团队的矛盾与挣扎……

报道发出后一天多时间里,热心群众纷纷通过认养动物、购买周边产品、前去参观等方式给予支持。希望认养动物的民众打“爆”了动物园的电话,认养群建一个满一个,爱心从四面八方涌来。

沈志军一直想要一个不一样的动物园:以服务动物为主,游客是来动物“家里”的客人,将公益性、物种保护、动物福利放在动物园最重要的位置上。

红山动物园里的考拉。华每日电记者 邱冰清 摄

一次次出现在新闻里的红山动物园,已成为当地民众心中的“南京温暖”。更令沈志军欣慰的是,随着更多人理解并认同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动物园不再是“孤岛”,更像是引导公众以友好方式与自然相处的“大使馆”。

豹子越越在“蹭痒痒”。华每日电记者 邱冰清 摄
盛夏有甜点,冬日有地暖

猫科馆饲养员刘媛媛的手机里存着不少“有味道”的照片:豹子们的粪便。“你看,现在它们的粪便变得很漂亮了!”

漂亮——用来形容粪便?是的,你没看错。

早先,饲养员们发现豹子们的粪便不太成形——类似化掉一半的巧克力或冰激凌,而它们理应拉出扭麻花状的粪便。刘媛媛和同事们琢磨着查阅资料。

“在动物园,他们原来吃牛肉和骨头,听起来非常棒是不是,但野外的豹子吃的是全副猎物,带着皮毛等。”刘媛媛补充了一句,在红山动物园,他们不会提供活物给动物,因为即便宿命是被吃掉,也要照顾到作为食物的动物的心理。

刘媛媛和同事们首先尝试给豹子吃大白鼠,很明显地,它们的粪便里出现了未消化的毛。然后加了禽类,紧接着开始加兔子。“它们的粪便变得很漂亮。”刘媛媛说,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豹子们开始吃笼舍里的黑麦草,吐毛球。

在刘媛媛看来,一个动物能否健康生活,是否能获得应有的食物,是头等大事。笼舍中有地暖加热区,冬天他们还会铺上稻草,干燥而舒适,“能忍受和舒服是两个概念。”

红山动物园正践行着“动物园的核心行动是实现积极的动物福利”。

市场上价格不算便宜的榴莲,是猩猩的夏日甜点;炎热的夏天,大象可以在为它们特制的遮阳伞下或站着冲凉,或在挖松的沙地里进行沙浴;因为打架而断了嘴的丹顶鹤会拥有假喙;缺了门牙的猴子会被装上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大金牙……

在这里,一切以动物为先。

在猫科馆,一个小隔间,摆着给动物切肉的案板、员工的办公桌、监控动物状况的电脑,两个饲养员在里面转身有些困难,只因要尽量留足动物的活动空间。

“大胃王”豹子憨憨,食量再上新台阶。饲养员观察几天后发现,原来是场地“扩张”,它的运动量变大了。刘媛媛说:“沈园长一直坚持任何事情以动物的需求为准。做任何决定,做任何工作,他唯一遵从的是,动物需不需要。”

豹子越越趴在塑石上。华每日电记者 邱冰清 摄
它们有“不被看见”的权利

“二王,二王,二王……”早晨,猫科馆饲养员姜尧,正一声声呼唤名叫“二王”的欧亚猞猁,“催”其从内场走进它当日的外场笼舍——6号。

这是每天早晨,饲养员们在观察动物、打扫外场后要做的工作——串场。这也是刘媛媛每天最幸福的时刻,“游客还没来,周围很安静。你叫它们的时候,它们会伸个懒腰,往外走。天气好的时候,会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它们看起来精神、漂亮。你会觉得美好而治愈。”

名叫桃子的豹子,在串场中走到了自己最爱的“天猫通道”,任姜尧如何呼唤,它自岿然不动,一步不往自己当日的外场笼舍挪动,在“天猫通道”找个位置懒懒趴下,并且撒了泡尿。饲养员似乎已经习惯桃子的“任性”,暂停了“天猫通道”连接的另一个外场笼舍的串场计划,为下一只准备外放的猞猁选择了其他笼舍。

欧亚猞猁二王正在通过天猫通道。华每日电记者 邱冰清 摄

在红山动物园,秉持“动物福利优先”,很多动物都可以拥有像桃子这样的自由。

——可以爬山了!豹子越越最爱待在高处。猫科馆的笼舍里植物丰茂,有的笼舍靠山坡搭建,给了善于攀爬的猫科动物们更加理想的环境,从高处俯视领地也能给它们更多安全感。

——更像野外的生境。起伏的山坡、倒木、碎石、岩石、洞穴、溪流……在狼馆,这样的生境能让狼表达更多行为:可以躲避,能追逐奔跑,会在一起玩耍,也可能发生冲突,或是在洞穴里睡觉……


——“不被看见”的权利。豹猫天性胆子小,奇奇和妙妙的笼舍有很多“藏身之处”,只有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寻找到它们的一只耳朵或是眼睛。说明牌上这样写着:我们很害羞,就是不想让你们看见,我们爱“躲猫猫”。

——不被打扰的自由。细尾獴馆里有一座玻璃金字塔,给观众提供观察细尾獴的低视角。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动物不受人类干扰下真实自然的状态。

红山动物园里的熊猫。华每日电记者 邱冰清 摄
它们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雨后初晴,住在细尾獴馆“北半球”的1号家族正忙于挖洞。大雨破坏了它们的洞穴。相比笼舍,它们更喜欢住在自己挖的洞里。

一大早,饲养员胡兰花打开了隔开两家的门。“让它们‘亲密接触’一下。”

原生于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的细尾獴,喜欢阳光。雌性细尾獴长大成年后会争夺女王位置,群体中的后代一般由女王繁殖,但如果女王“大度”,也会允许其它雌性繁殖。

为避免伤亡,动物园将场馆隔开。阳光充足的“北半球”被胜利女王的1号家族占领,而败选女王的2号家族只能待在阴冷的“南半球。”

看到门打开了,趁着1号家族忙于挖洞,败选女王的儿子无名氏又开始跃跃欲试,酝酿翻墙大计。去年冬天,它曾成功“加入”1号家族,过了一个冬天后被赶回。

走出家族加入新的群体是雄性细尾獴成年后最想尝试的经历,这也是无名氏所渴望的,不放过任何尝试进入1号家族的机会。

慢慢探出小爪子越过门,1号家族只是抬头看了无名氏一眼便继续挖洞。受到鼓励的无名氏压低身体,快步向前,迈进“北半球”。1号家族成员全都竖起尾巴,这是它们极度警惕的标志。然而它们静静的,没有发起进攻。无名氏胆子大了起来,开始在“北半球”小范围活动。

突然,1号家族结群出征。无名氏噌地在“北半球”跑一圈,体验了一把“速度与激情”,“逃”回自己家。胡兰花及时将两家间的门关上。

胡兰花告诉记者,把门打开让两家“亲密接触”,既是让它们运动一下,也是丰容的一种形式。

胡兰花在为细尾獴们进行行为训练,最终目的是给它们称重。华每日电记者 邱冰清 摄

丰容,一种动物园术语,指在圈养条件下,丰富动物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动物展示更多自然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这是提高动物福利的一个重要技术工作。

胡兰花在为细尾獴们进行行为训练,最终目的是给它们称重。

激发野性是饲养员工作的重点。让动物尽可能地展现它在野外的自然行为,对它们的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好处。

在红山动物园,动物拥有表达天性的自由。狼会在水边埋伏,等野喜鹊飞下来喝水,嗖一下扑出去摁住。它们还会自己刨坑打洞,把小狼崽生在里面,那是在野外生活的狼身上才能看到的行为。

一位来参观过的游客这么写着:细尾獴三五成群地趴在沙土地上,一个个抬头看着天,一旦有凤头鹰掠过,它们就屁滚尿流地逃回洞里去,像它们在非洲喀拉哈里沙漠里一样——这种天性的表达真是太赞了。

欧亚猞猁Kitty在溜达。华每日电记者 邱冰清 摄
它们终有一天能离开这里

“大爷(yé)怎么样了?”是近一段时间红山动物园的“小编”在后台收到最多的问题。

“大爷”不是“人”,是只娃娃鱼,南京市民在水沟中捡到后送至当地派出所,疫情平稳后被送往红山动物园。野生娃娃鱼是保护动物,派出所难以判断其是野生还是家养,因此“寄居”期间,派出所将其视为野生,“好吃好喝供着”,有了“大爷”这一称呼。

和“大爷”同时送往红山动物园的娃娃鱼有3条,已经定居于此的“前辈”还有14条。它们待的地方日常有八九十种动物,700只左右,不对游客展示,门口竖着“游客止步”的牌子——这里是动物园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

“红山动物园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本土物种的就地保护。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两级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2020年这里救护了野生动物925只,放归本土野生动物209只。”救护中心工作人员陈月龙说,这里会不断地接收新动物,每天要随时准备好应对新情况的发生。没有“预告”,往往一个电话通知,动物已经到了门口。

受伤生病的动物来到这里,尽管已经拼尽全力,死亡依然不可避免。前一秒还在努力呼吸,下一秒钟就有可能停止呼吸。陈月龙说:“所有来这里的动物都是‘有问题的’,先找到问题,然后帮它们解决。在救护中心,首要任务是让来这里的动物先活下来。”

活下来。为了努力达成这一目标,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要穷尽各种治疗方法,为动物量身打造救助方案,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他们扮演着刚出生黄鼬“慈祥的老父亲”,猫头鹰“学校里的老师”,受伤红隼“温柔的治疗师”……

“刚开始做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时,更多还是理解成一份饲养工作。随着接触、救助的动物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这份工作不仅要让送到这里的动物活下来,还要让它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回到野外的能力。”陈月龙说。

让野生动物回归野外一直是陈月龙和同事追求的目标。因此尽管救护中心的“床位”总是紧张,但他们依然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创造丰富的“野外”环境。比如一笼会被放归的野猪,每天只喂食一次,每次食物也无规律可循,放好食物陈月龙和同事就会离开,以尽量避免它们把人类和食物出现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回归野外。

也因此,与“大爷”不同,救护中心的动物几乎都没有名字,陈月龙希望,终有一天它们能离开这里,回到它们原本栖息的地方。

在2021年的前8个月,383次相遇,168次送别,在救护中心,生命的来去变成了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红山动物园狼馆里的狼。华每日电记者 邱冰清 摄

 
“荒野”可以从动物园开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篇名为《如何展示一只牛蛙》的文章被西方动物园奉为“行业圣经”。文章讲述了围绕一只牛蛙建立一座现代动物园,然后向公众展示自然如何运转。

红山动物园试着去实践文章中的展示理念。

今年“十一”,动物园的本土物种保育区(以下简称本土区)正式开放。赤狐、野猪、貉、獐、小麂、雉鸡、野兔……这些在江苏本地就有分布的、市民“熟悉又陌生”的动物成为这里的住客。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小朋友,他们对非洲、南美的动物了如指掌。但对家门口的动物似乎一无所知。”陈月龙说,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是无趣的,只有知道、了解动物,才可能在未来产生用行动去保护它们的意愿。

和红山动物园其他展区一样,本土区也有花草有动物。和其他展区又不同,在本土区,所有动物、植物,甚至是微生物都是主角。本土区力求最大限度展示人、野生动物、自然生态间的关系,打造观察动物的场所,也让公众发现身边还生活着那么多“精灵”。

“本土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地方,让我们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沈志军说,动物园不是迎合公众的猎奇娱乐场所,更不是被城市包围的孤岛。它更像是动物世界设在人类不同城市的“大使馆”,引导公众以友好的方式与自然相处,以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思维考虑人与野生动物、与大自然的关系,共同守护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红山动物园门票价格40元多年未变。2008年,红山动物园人流量100多万人次,其中买票60多万人次。2019年,人流量530多万人次,买票160多万人次。“这说明我们通过保护教育、活动策划等,吸引了不需买票的老人孩子之外的年轻人。这不仅是收入问题,更体现我们的工作感染了公众,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沈志军说。

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指出:现代动物园的核心目标是物种保护,核心行动是实现积极的动物福利。

沈志军和他的同事追求的正是一个更能展现动物天性、启发公众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动物园。“当动物朝游客走来,充满了自信,浑身干净又漂亮,这就是动物园应该给公众的。”

评论:
这才是动物园该有的样子 

沈志军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小画框,画着在洗澡的大象、画画的猩猩、孵出蛋的鹤鸵等,写着——

谢谢你把小动物们照顾得这么好!

谢谢你动脑筋、做调查,让小动物们生出了更多的宝宝!

谢谢你教小动物们学本领,让小动物像我们一样更聪明!

谢谢你像家人一样,把小动物的家变得更大更有趣!

……
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送给沈志军的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陆华东 摄

这是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送给沈志军的礼物,也像是对他十几年在红山动物园工作的一次“综述”。

2008年,一纸调令,从园林部门到动物园的“新手”沈志军,兴致勃勃地对儿子说以后可以常来动物园,被儿子的一句“我都10岁了,还去动物园?幼稚!”所触动。

原本研究园林的沈志军,最初抱着“动物园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动物喂饱”的简单想法。直到看见10岁的孩子就对动物园没兴趣,他陷入思考:动物园怎么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吸引力?“外行”沈志军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

刚到红山动物园的第一年,沈志军先观察,观察动物及动物饲养工作。不了解的,就去听、去问、去摸索、去查资料。随后,沈志军开始走访国内外多家知名动物园。少有水泥地、铁笼子……这些动物园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对动物的友好环境震撼了沈志军,“原来动物园还能这样办”。

沈志军想要一个不一样的动物园,一个更能展现动物天性,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做好公众科普的动物园。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这件事上。2009年起,陆续改造细尾獴馆、考拉馆、犀鸟馆等19个场馆,提升动物起居环境,让它们从“平房”住进“带私家花园的别墅”;2011年,取消了园内的动物表演;2014年,取消供游客投喂动物的饲料销售项目;尝试各种丰容手段,增加动物幸福感,展现动物自然行为……

做这些当然需要面临不小的阻力,需要不少的资金。在沈志军的“账本”里,他和员工的待遇有硬杠杠,给动物花钱却没有“天花板”。沈志军也很感谢团队的支持,“要弄懂动物园的定义、价值,了解动物园行业的技术前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以及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陈月龙的定义里,当一个动物园真正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时,动物园园长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带领大家艰难前行,沈志军就是这样的人。

沈志军也带出了一个有共同特质的团队:大家都热爱这件事。

陈月龙在给被救助的黄鼬宝宝喂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邱冰清 摄
因为热爱,园内一位行政工作人员从东北到这里参加应聘。走到猫科馆,说起场馆设计的精妙之处如数家珍,提到桃子、越越、大王、二王等特点头头是道。工作间隙还会充当义务解说员和“行风监督员”,为公众简单科普,制止游客敲玻璃、投喂等不文明行为。

因为热爱,刘媛媛主动要求从动物园“舒服”的科技业务部调岗,成为饲养员。因为长期在室外工作,皮肤被太阳晒得有些黑。即便穿着胶靴,清扫笼舍后裤腿还是会被打湿,裸露出的脚踝处大大小小的都是蚊子包。她说:“做文职时,这些动物的名字、父母、来源我都知道,但对我来说它们是档案。当我真正饲养它们,它们每一天过得怎么样都与我有关。”

9月16日下午,沈志军在朋友圈更新了救护中心第一次给骨折的刺猬做手术的照片。他附文说:“不只是珍稀野生动物,每个动物的生命健康,都值得我们努力守护。”

在他们的故事里,你能看到一个动物园的良心,和对每个鲜活生命的尊重。
动物园应该什么样?红山动物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推荐阅读

♦ 喜讯捎给总书记〡重庆石柱马培清一家:甜蜜的小康生活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

♦ 《申纪兰的提案》:以青春理想融入国家命运
♦ 新时代婚恋观:一个“三三式”的思考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邱冰清、陆华东)

编辑/侯晓然

审核/志飞
中国妇女报
全国唯一女性主流大报。女人的知己,男人的朋友。
1429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