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火腿聊生活:生活中最可怕的痛苦,怎样才能快乐和幸福?

发布于 2021-10-13 06:27

生活中最可怕的痛苦

#01



人皆有与人共享快乐的需要。

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快乐的时候,如果这快乐没有人共享,你就会感到一种欠缺。

譬如说,你独自享用一顿美餐,无论这美餐多么丰盛,你也会觉得有点凄凉而乏味。如果餐桌旁还坐着你的亲朋好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同样,你看到了一种极美丽的景色,如果唯有你一人看到,而且不准你告诉任何人,这不寻常的经历不但不能使你满足,甚至会成为你的内心痛苦。

 

乘飞机,突发奇想:如果在临死前,譬如说这架飞机失事了,我从空中摔落,而这时我看到了极美的景色,获得了极不寻常的体验,这经历和体验有没有意义呢?

由于我不可能把它们告诉别人,它们对于别人当然没有意义。对于我自己呢?

人们一定会说:既然你顷刻间就死了,这种经历和体验亦随你而毁灭,在世上不留任何痕迹,它们对你也没有意义。

可是,同样的逻辑难道不是适用于我一生中任何时候的经历和体验吗?不对,

你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或曾诉诸文字,或曾传达给他人,因而已经实现了

社会的功能。

那么,意义的尺度归根结底是社会的吗?

 


#02

不止—位先贤指出,—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

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

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

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

所谓分享和分担,

未必要有人在场,

但至少要有人知道。

永远没有人知道,绝对的孤独,痛苦便会成为绝望,而快乐——同样也会变成绝望!

 

“假如把你放逐到火星上去,只有你一个人,永远不能再回地球接触人类,同时让你长生不老,那时你做什么?”

   “写作。”

 “假如你的作品永远没有被人读到的希望?”

   “自杀。”

#03

我相信,

一颗优秀的灵魂,

即使永远孤独,

永远无人理解,

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

它在一定意义上是

自足的。

但是,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于人类中,你才能坚持对于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从而有精神上的充实自足。

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如果与人类精神永远隔绝,譬如说沦入无人地带或哪怕是野蛮部落之中,永无生还的希望,思想和作品也永无传回人间的可能,那么,再优秀的灵魂恐怕也难以自足了。

孤独中有大快乐,

沟通中也有大快乐,

两者都属于灵魂。

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

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

所以,

前提是灵魂的富有。

对于灵魂贫乏(空虚)之辈,

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04

在体察别人的心境方面,我们往往都很粗心。

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事,都不由自主地被琐碎的日常生活推着走,谁有工夫来注意你的心境,注意到了又能替你做什么呢?

当心灵的重负使你的精神濒于崩溃,只要减一分便能得救时,也未必有人动这一举手之劳,因为具备这个能力的人多半觉得自己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压根儿想不到那一件他轻易能做到的小事竟会决定你的生死。

心境不能沟通,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境遇之一,所以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会觉得自己是被弃的孤儿。

 

#05

 

我们不妨假定,人的心灵是有质和量的不同的。

质不同,譬如说基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格格不入,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沟通就无从谈起。

质相同,还会有量的差异。两个人的精神品质基本一致,灵魂内涵仍会有深浅宽窄之别,其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必然会被限制在那比较浅窄的一方的水平上。

即使两个人的水平相当,在他们心灵的各个层次上也仍然会存在着不同的岔路和拐角,从而造成一些局部的沟通障碍。

我的这个描述无疑有简单化的毛病。我只是想说明,

人与人之间的完全沟通是不可能的,

因而不同程度的隔膜是必然存在的。

既然如此,任何一种交往要继续下去,就必须是能够包容隔膜的。

 

不要企图用关爱去消除一切隔膜,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使关爱蜕变为精神强暴。

一种关爱不论来自何方,它越是不带精神上的要求,就越是真实可信,母爱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关爱所给予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并且可以期望获得的也正是这普通的人间温暖。

至于心灵的沟通,那基本上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而对之最适当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哲学家罗素毕生研究:为什么人会不幸福?



伯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和诺贝尔观点相近,毕生都在人类和平与幸福。

罗素曾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在他一生的研究与实践中,他从生活经验、人性剖析和哲学高度这三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全面式幸福观。
即:为什么人们会不幸福?如何才能幸福?

为什么人会不幸福?
在罗素看来,一个人不幸福主要有四个大的归因:
1. 自我沉溺
即自我膨胀、自我优越感十足,并沉浸在其中不能感知,也无可自拔。只对自己感兴趣,而看不到他人价值。
2. 拜伦式忧郁
即经常性的对生活抱悲观的态度,将所遇的不顺归为外物或宇宙本质,甚至以此为荣,觉得这是一种对抗世界的理性。
3. 竞争与忌妒
即过分想要战胜他人,忌妒他人所得。会让自己永远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进而越走越远。

4. 厌烦与疲劳
即长期的负面情绪的积累、焦虑,让自身对各种事物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久而久之变得对生活失去兴趣。

如何才能幸福?
1. 拥有爱与热情
热情是幸福的标记,是一种向上的生命能量。而爱则是幸福的必需品,“根本的幸福最有赖于对人和物的友善的关怀”。
2. 回归家庭与工作
家庭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地,正如罗素所说,“我早已发觉做父母的幸福大于我所经历过的任何幸福”。
而工作,是一个人自我社会价值最大的体现,有建设性的工作,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考验和奖赏。

3. 坚持兴趣与爱好
当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好,还要有自己的兴趣之事,兴趣和爱好可以给人最大的放松和最好的回归。
4. 平衡努力与舍弃
人生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努力去得来,但是生命何时该努力,什么时候该舍弃需要有一个平衡点,不完美更容易得到幸福。

当我们打开自己,走出狭隘,在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找到平衡与和谐,我们自身的幸福能力也就不断显现和提升。

内心真正幸福的人,

都懂得这样和自己相处

后台中看到很多这样的留言:

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快乐起来,感觉自己活的很压抑,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部分负面情绪的核心,都是我们没有被看见的自己或未被满足的需求。

一次聚会,朋友青青吐槽说,自己过得一点都不快乐。

听她说完,大家都很吃惊。

她的工作不错,人长得也漂亮,是很多朋友羡慕的对象。

但她形容自己的人生是,陷在了泥潭里,越挣扎陷得越深。

有句话说:越是不舒服的时候,越不能一个人待着。

为此我推荐她加入了一个团体小组。

一开始面对10个陌生人,青青像往常一样感到不安和紧张。

她静静地听着其他人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发现一些组员分享的困扰,和她都很像。

她心想:这种小事都可以拿出来说的吗?

没想到,每次别人分享完,不但没有人说这是矫情,而且组员和咨询师的反馈都充满了理解和接纳。

这种氛围让她逐渐放松,慢慢地,她也打开了话匣子:

“工作中我习惯帮助别人,即使有些人并没有要求我帮忙。”

“稍微犯点错就否定自己的能力,会突然变得消沉、不自信。”

“和伴侣相处中有了冲突,条件反射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细心。”

“……”

无数件“小事”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才发现,原来自己压抑了这么多的不开心。

也正是这些她以为的“小事”,压抑了自己的生命力。

组员们听完她的诉说,纷纷给出自己的感受反馈,站在不同的角度,帮助她更全面地理解自己遇到的问题。

团体里被一种友善、信任和安全围绕着。

渐渐地,内心的确定感和安全感不断被建立起来,她的生活也越来越感到充实和幸福。

很多人其实都和青青一样:

压抑自己,不愿意表达自己,生活也越来越不快乐……

但事实是,这些小小的不开心,都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需要有人去看见ta,理解ta。

如果你也感到生活压抑、害怕冲突、关系紧绷,诚邀你参加团体,我们和你一起——看见内心,疗愈内心。

精神的最高处

苏轼在63岁穷困潦倒之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即便潦倒困顿,他依旧能自嘲着笑对人生,苏轼的精神世界,是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究竟什么是精神的最高处?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只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

若要站在精神的最高处,需走过千山万水去领悟。

知世故而不世故,见过世态炎凉,依然内心向暖,才能赢得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01 

生活的最高处

看过一个故事,一位苦者对禅师说:“我总是放不下一些人和事。”
禅师说:“这世间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苦者说:“可我偏偏放不下。”
禅师让苦者拿着一个杯子,禅师往杯里倒热水,水满了,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放开手。
禅师说:“痛过了,知道错了,自然会放下。”
人生总会经历一些欺骗、伤害、甚至辜负,如果一直苦苦纠缠下去,受伤的终归是自己。忘记过去,不是原谅伤害你的人,而是对自己的温柔。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爱过恨过,皆成经过;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从岁月中走来,慢慢明白,世上很多人和事是我们左右不了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左右不了的,就随缘吧。
坦然接受生命中的黯淡与荣光,妥帖安放好在昨日,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后,遇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才能抵达生活的最高处。

 02 

生命的最高处

“是非成败转成空”。从三皇五帝至今,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正如金刚经上所讲,一切“如梦幻泡影”。
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演完红楼梦之后,名气爆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名利双收,正在事业走向巅峰的时候,却被查出乳腺癌,自此看淡人世,07年选择剃度出家,同年去世。
失去太多,会看得淡。手术台上死过一回的人,以及地震时在废墟中被扒出来的人,更容易看淡。
西方人常说,知死方生,知道生命的限度之后,人才能明白这世界上什么最珍贵。
健康、亲情、友情,这些东西的价值远远高于功名、高于财富。
于是,生命开始褪去浮华,走过半生,终于懂得平凡才是圆满。得意失意都只是点缀,而不再是必需。
这样的人就开始有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名利的来去,再也无法惊扰到内心的安宁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03 

精神的最高处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我们是把责任推卸给环境和别人,还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
拥有精神高度的人,是包容而沉稳的,他们只专注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盯着他人的过错。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
“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
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这世界上最浪费生命的两件事:
1. 评论
别人不靠你活着,何况你未必了解他的全部,论人长短不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 责怪
责怪人人都会,却无法改变现状。共勉之所以好过责怪,在于既提高了自己,也欢喜了大家。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们往往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
然而走人生之路的时候,人们却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学会包容,学会自省,用一颗平常心,去经历尘世的纷纷扰扰,去拥有人间最简单的快乐和幸福,这时候,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让茶由苦变甜,生活的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难而尝到幸福的甜蜜。
当你能够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
当你明白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当你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奋斗,而是做出正确的抉择。
不经苦,何来甜。一念苦,一念甜,转个念就是希望。
愿你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