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设计】怎样帮助用户理解知识?

发布于 2021-10-13 20:47


【全文字数:2235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内容整理:宋玥西】
【内容来源:刘佳老师于9月23日的晚间直播】

不是你觉得好,就真的是对学员好,

适当的、合适的,才是真正好的。


前一段时间,私享会有一个学员向我提问:

佳姐,我觉得讲师已经把课程里的知识讲的很清楚了,

为什么还是有学员反馈听不懂、理解不了?

之前在《什么是认知负荷?》这篇文章里,我讲过,

人类大脑时刻处于认知负荷状态,

学习和工作给大脑带来的认知负荷会更多。

所以,课程设计的重要使命之一,

就是帮助用户管理好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

那么,课程制作人/主讲老师在设计课程产品时,

一定要对内容进行认知负荷的严格限制,

做正确的课程内容设计。

1.正确的内容:对认知负荷的严格限制

要让用户理解知识的前提就是所学知识是正确的内容,这个“正确”指的不是知识本身的对错,那是原则。

这个“正确”的内容指的是:

  •     内容里有足够的细节;

  •     内容与用户切实有关;

  •     内容符合用户的心智。

对于课程制作人来说,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就是,保证用户在学习的过程里不会被海量的概念淹没,能分得清主次轻重,这才是能向用户讲清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和基础。

举个例子:

我在做《课程制作人》这个产品的时候,内容设计上的安排是比现在的要难很多的,那为什么后来难度能降下来呢?

因为我的课程制作人,丸子老师。

是她在品控课程内容的过程中,

一直管控我做内容的难度,

帮我评估目标用户们的学习心智,

收集他们的注意力框架、认知水平等信息。

在我了解了这些情况和信息以后,让我聚焦在初级入门的难度范围里,划出了基础的逻辑、基本的概念、简易的操作方式这些认知负荷的限制,才有了现在这个能让用户们入门的《课程制作人》课程。

2.适量的内容:小于你认为应该讲授的内容

其实,课程制作人在辅助主讲老师设计内容时,

要比主讲老师更加克制。

作为教育者,很多人都是有着教育情怀的,这种情怀会让课程制作人和主讲老师都有那种“倾尽所有“的欲望,我还能再多教你一点,这个很重要,那个也很重要。

但是,

我们总是忽略了那个接收者,

忽略了他们是不是吸收的下,

忽略了他们是不是想学那么多,

忽略了他们学了能不能吸收,

忽略了他们能不能学完即用。

所以,适量的内容也很重要,这个量有可能很小,

小到是少于课程制作人/讲师认为应该讲授的内容量的。

那怎么判断“适”呢?

要关心什么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学习内容,

与他们切身相关的知识内容,

比如:

产品经理切身相关的是用户体验、产品定位、调研测验、数据分析等等;

课程制作人切身相关的是课程大纲设计、课程内容制作、课程产品定位等等。

同时,课程制作人不能高估用户的真实水平,

也就是我经常提到的A点(用户的认知和技能起点)。

如何能准确评估用户的真实水平呢?

用户测试。

把课程内容做一次精简,让用户测试学习内容,

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估和反馈,

课程制作人可以及时发现用户的困惑和问题,

掌握他们的“知识差距”,

最后整理涌现的“知识差距”,编入学习内容里。

如果说上面的动作都是为了,

从内容层面上保障用户理解知识,适度学习;

就是从兴趣动机上保障用户理解知识,坚持学习。

一个人的注意时间长度是极其有限的。

有数据统计,现在成年人的注意力时间已经缩短为30秒,这就意味着,30秒内无法让人感兴趣的东西就会被忽略、跳过。

学习是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下,

用户学习是会专门准备出一段时间的,

虽然不会像30秒那么短,但如果学习的过程中,

一直无法引起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课程的学习就会举步维艰。

放在数据上,就是完课率、到课率、作业完成数等数据非常惨;

放在产品口碑上,就是课程体感差,没有口碑传播,新生转化和老生复购都极其困难。

4.预防错误观念:用好反馈和案例

任何一个成年人在学习之前,都是有自己的储备知识或者信息的。

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用户也会提前做了解,

但这也恰恰会让用户吸收到一些错误的知识信息,

这些错误信息就会给用户学习正确的知识造成阻碍,形成错误观念。

还有一种形成错误观念的情况则是产生在用户学习课程知识过程中,

比如,对知识的理解方向不正确,或理解的方式有偏颇等等。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课程制作人要能做出预防。

课程制作人要确保用户能够获得什么知识内容,就能让整个学习过程进入良好的反馈循环。

怎么确保?用好反馈和案例。

课程制作人可以设计用户在何处会碰到反馈学习进展的机会,或者给予他们实例,拿到用户的对所学知识形成的观点或概念解释的反馈。

接下来,在反馈出用户大量出现错误观念的地方,插入正、反案例,反面案例要放在正面案例的前面,切记不要上来就去解释概念。

要让知识变得容易被人理解,

课程制作人在设计课程内容时,

就要遵循人学习新知识、调用旧知识的认知原理。

不要过度增加认知负荷,

反过来,还要帮助用户进行认知负荷的管理,

学习正确的知识,学习适量的知识。

不要忽略用户的学习兴趣,无视用户的注意力时间,

反过来,要刺激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抓住注意力黄金时间段;

不要以为用户学习完知识,

就对知识有百分百的正确理解,

其实,他们会形成错误观念的概率非常高,

要有预防机制和预防策略,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推荐阅读:

什么是认知负荷?

掌握课程产品本质

做课
欢迎到“做课”来“做客”,一起为做出顶级“课程产品”而努力,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39篇原创内容

品牌孵化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课程制作 | 转载开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