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57篇】一个80后眼中的中国汽车市场35年变迁
发布于 2021-10-14 00:03
最近跟一些95后、00后聊天时发现,他们中不少人从记事起家里就有私家车。貌似在他们眼里,私家车跟电视、空调、冰箱一样,是司空见惯的家庭必备品。
伴随私家车长大的95后、00后
可是对于80后而言,我们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那时候路上的车基本不是拉人的,而是拉货的。拉货的车里面,主流既不是解放、东风、黄河这些中重卡,也不是北京130这类轻卡,而是拖拉机和马车。甚至到了高中阶段,早晨6点多上学的路上还会见到来城里送砖的拖拉机。
解放141
东风140
黄河150
北京130
拖拉机才是我儿时路上的主流
路上为数不多的上海轿、伏尔加、拉达、北京吉普212、桑塔纳这些小汽车,基本都是企事业单位拉领导用的。那时拥有一辆私家车,是不少人的“梦想”。桑塔纳是1990s路上最牛逼的存在,造型新颖、提速快,是预算不够买进口轿车的企事业单位的首选车型,在当时路上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宾利或劳斯莱斯,也是城里人办婚礼的首选车型。
上海轿
伏尔加
拉达
北京吉普212
桑塔纳是1990s路上最牛逼的存在
之所以称之为“梦想”,是因为私家车离自己太遥远。当然,有这个梦想的人已经很牛逼了,因为大部分人连想都不敢想。因为2000年的时候,我们那个三线城市的平均月薪只有1000元左右,而一辆最便宜的夏利、奥拓、吉利都要5万左右,普通老百姓不吃不喝5年的工资才能攒一辆车出来,而且当时也没有促进新车销售的车贷业务。
这跟我小时候1990s在外国电影、外国电视剧里看到的情形完全不同:外国家庭貌似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而且不分职业贵贱,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收银员、清洁工、产线工人,都买得起车。1990s还在上小学、初中的我,虽然冥冥之中预感到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中国的明天,但我也不知道私家车什么时候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也不会预测到这一天竟然来得这么快!
1970s的美国高架路
下面就以编年体的形式,回顾一下我经历的过去20多年中国汽车业重大历史事件,汽车是如何一步步从权贵特权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吧:
1992年:这一年我进入小学,记得有个女同学的爸爸在政府机关当司机,开的是丰田皇冠。那时候一辆丰田皇冠的落地价要四五十万,虽然女同学爸爸开的不是自己的车,但“小车司机”在当时也是很牛逼的存在,社会地位不亚于今天的飞机机长。于是该女同学被班主任老师常年跪舔。
丰田皇冠133
那时的宝马、奔驰是真正的豪车,离普通人非常遥远,能拥有这两个品牌的,都是真正身价上亿的大老板。路上基本是宝马7系和奔驰S级这种旗舰车型,3系/5系、C级/E级倒是不太常见。宝马750赞助了1997年的007电影《明日帝国》,由于我是007的忠实影迷,因此宝马品牌从此在我心目中树立了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
香港黑社会的标配:奔驰S级(W126)
007的座驾:宝马750
1994年的现代索纳塔
1995年的大宇王子
1998年:记得在1998年8月8日初一结束的那个暑假,在家看电视的我恰好捕捉到了央视关于吉利第一款车豪情在台州下线的报道。
吉利第一台量产车“豪情”下线
1999年8月:记得在1999年初二结束的暑假,买了人生中第一本汽车杂志,是一本《汽车之友》,开启了我的汽车知识专业化道路。当时封面上是一辆路虎揽胜,文中介绍到售价110万的时候,把我吓了一跳。
买的第一本汽车杂志:1999年8月《汽车之友》
1999年9月6日:第一代国产奥迪A6在长春下线,开启了跨国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加长版车型的先河,宝马、奔驰、凯迪拉克、英菲尼迪、捷豹、沃尔沃等品牌相继加入加长的游戏。
第一代国产奥迪A6下线仪式
首辆奇瑞下线仪式
2001年11月9日:在中国加入WTO的前一天,吉利终于拿到了等待已久的汽车生产许可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开始进入汽车这一以前不可触碰的产业。
国家颁发给民营企业的第一张轿车“准生证”
2001年12月23日: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第一次登上央视《对话》节目,在场的其他嘉宾还有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深圳万科的王石、四通集团的段永基、搜狐网的张朝阳,当着李书福的面毫无顾忌地把他称作“疯子”。节目结尾,主持人陈伟鸿让其他嘉宾预测一下李书福造车的前景,大家没有一个给出肯定的回答,可见当时的吉利还处于汽车行业鄙视链的最低端。
李书福第一次参加央视《对话》
2002年:中国私家车元年,在这一年,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在这一年,奇瑞卖火了,老家的路上开始出现大量奇瑞。不过那时候奇瑞并没有产品型谱的概念,唯一的一款车就叫奇瑞。马自达323、东南菱帅、现代伊兰特、起亚千里马、别克凯越、雪铁龙爱丽舍相继上市,私家车的选择逐渐宽泛。
2002年,长城推出了赛弗SUV(丰田4Runner的逆向工程),开启了中国10万元以下低价SUV之先河,2005年又推出了现象级的哈弗SUV(五十铃Axiom的逆向工程)。
长城赛弗
长城哈弗
2003年:丰田在华遭遇“广告门”事件,震惊中国汽车界、广告界。这一年,一汽丰田在《汽车之友》杂志上刊载了两篇广告,内容分别是石狮向“霸道”敬礼,陆地巡洋舰救援军车。有爱国人士指出丰田的广告创意涉嫌侮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石狮,以及侮辱象征中国军队的军车,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不尊重。
石狮向“霸道”敬礼的广告
陆地巡洋舰救援军车的广告
这一事件对丰田在华车型的命名产生了深远影响,丰田开始将所有车型或子品牌的中文名由意译改为音译,比如凌志改为雷克萨斯、富士重工改为斯巴鲁、霸道改为普拉多、陆地巡洋舰改为兰德酷路泽、佳美改为凯美瑞、花冠改为卡罗拉等。
1997~2003年: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有所松动,审批了几个新的合资企业,中国迎来第二波和汽车合资高潮:上海通用、金杯通用、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一汽丰田、长安福特、华晨宝马、东风本田、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相继成立。
第一波汽车合资高潮是1984~1992年,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一汽大众、神龙汽车(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相继成立。
2004年:我第一次参加国际A级车展——北京车展,钱包渐鼓的中国人对汽车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所有展台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令人终身难忘。当时的吉利没能拿到正规展位,在露天搭建了临时展位。
2007年:这一年大二结束的暑假,人生中第一次参观整车生产线——位于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
2007年我第一次参观汽车工厂-位于芜湖的奇瑞工厂
2009年1月14日:国家第一次推出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针对发动机排量≤1.6升的乘用车,购置税由10%减至5%征收。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私家车市场,导致我国2009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6.15%,达到1364.48万辆,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2009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持召开“吉利汽车发展经验座谈会”,国家专门开会表彰一家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尚属首次。吉利逐渐摆脱早年被同行、消费者瞧不起的境遇。
2010年03月28日:吉利宣布18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
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10月:身边第一个亲戚买了私家车,表妹家买了刚刚上市的大众波罗乞丐版,厂商指导价85900元,一分钱折扣也没有。一个月后小姨家买了荣威350顶配版,12.47万。
表妹家的大众波罗
2011年11月:我如愿以偿进入汽车行业,并且是中国最大的合资车企,倍感自豪。
2012年10月:买了人生第一辆车,铃木新奥拓乞丐版,厂商指导价39900元,经销商现金折让500元,国家节能补贴3000元,到手价36400元。。
人生第一辆车:铃木新奥拓
2015年3月:一汽大众速腾爆发“断轴门”事件,大量车主投诉速腾的后轴断裂,引发中国汽车史上最严重的公关危机。
断裂的大众速腾后扭力梁
2015年9月:大众汽车在美国爆发“排放门”事件,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简称EPA)指控大众集团在美国销售的部分柴油车安装了造假软件,该软件可使发动机骗过尾气检测线,而平时的尾气排放可达美国法规的40倍。德国、韩国、意大利等国相继跟进,涉事品牌涵盖大众、奥迪、斯柯达、西亚特,安装该软件的汽车数量超过1100万,仅美国政府的罚款就高达250亿美元。
2018年:连续增长数十年的中国车市首次迎来寒冬,全年销量2808.1万辆,比2017年下降2.8%。各大车企开始裁员、降薪,合资车企的待遇不再光鲜,我的不少昔日同事要么跳槽,要么干脆转行。
2019年12月:上汽大众帕萨特爆发“中保研A柱断裂”事件,帕萨特在中保研的随机碰撞试验中,出现了A柱严重断裂、变形的情况,得分甚至低于众泰、江淮、宝骏等经济车型,引起全国哗然。
中保研碰撞结果
得分最低的竟然是途观L、帕萨特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一年,濒临破产的蔚来汽车终于找到合肥政府这一金主爸爸,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在美国顺利实现IPO。全球4家电动车上市公司中,中国独占3家,全民爆炒新能源股票。
蔚来汽车2018年9月12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
理想汽车2020年7月30日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小鹏汽车2020年8月27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
2021年:买了人生中第一辆电动车,小鹏P7超长续航至尊版,厂商指导价27.69万,加装丹拿音响1.8万,升级19寸轮毂与米其林轮胎0.5万,购买自动驾驶软件2万,到手价32万。
人生第一辆电动车:小鹏P7
过去的35年,看着汽车由奢侈品一步步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等豪华品牌由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变成了普通人消费升级的选择,真是感慨万千。
也许在我有生之年,汽车行业或许终将会没落,就像自行车已经由人手一辆的通勤工具演变为少数人的健身器材一样(共享单车除外)。但只要人类存在出行需求,人类尚未实现瞬间移动,人类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就会始终存在,只不过交通工具或许由汽车变成私人飞机、载人管道胶囊、空中载人炮弹……
私人飞机即将大规模量产
载人管道胶囊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2日@中国上海
《理性汽车人》——全球视野、本土经验、理性至上,带你掌握更多汽车行业内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