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有后 | 刘宝佳
发布于 2021-10-14 06:48
作者:刘宝佳 编辑:伦智英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偶尔和师傅说起工作中的琐事,生活的酸甜苦乐以及人生的幸福等等,师傅和我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未生。说白了,就是没来到这个世界。当时听了,也只是觉得有些似是而非。未生何知人生的历程,未生怎知人生的幸福、快乐、烦恼和艰难。后来,读了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本小册子《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有句名言“人生不幸,乃是父亲有后”。翻翻覆覆咀嚼之后,慢慢地就品出了许多味道。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痛苦的,“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局,而世界的内容全是痛苦。”“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是痛苦。人生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正是从人生这些参悟中,叔本华认为,人生最好的抱负应该是:“给我黄金亿万两,誓不投胎。”他把人生的痛苦归咎于父母生育了他。为了不把这种痛苦传递下去,他终身未娶,把毕生精力投放在意志和表像的研究之中。
人生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痛苦、烦恼和无奈,无论是叔本华和那些先哲们,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是感同身受的。只不过是学者们说了出来,而老百姓却是有苦说不出。而真正把世界或者人间的痛苦剖析与归纳颇为完整的应说是佛教的思想和意识。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和由色、受、想、行、识所集成的五蕴之苦。金庸大师也曾说过:人生有七苦,亦即佛教所说的前七苦。而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听到有许多人在感叹:求不得、放不下、输不起、看不透等等。其实,生活的痛苦和烦恼真的是太多,还有很多烦忧,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总结。
但就这里所说的这“这些痛苦”,也足够人们去承受的。首先说生、老、病、死,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使人惊恐。如出生时弱小肉体、脱离母体时的折磨,衰老的恐惧,无休无尽的疾病和死亡前的百般摧残,哪个阶段不是令人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生下来就要活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步入了痛苦与烦恼的颠簸之中。从所谓天真的儿时时光到求学路上,作为这个阶段的孩童,对痛苦和烦恼是无从认识的。在孩子的心中,养尊处优未必是幸福,身居山野不见得痛苦。随着人不断的长大、成熟,各种各样的苦痛如影随行。
人总是要衰老的。所谓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昧童话而已。但是,长生不老也着实弄出了许多笑话,以秦始皇为代表的那些封建帝王,觅药的觅药,炼丹的炼丹,总想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西游记》里的那些妖魔鬼怪,竟不知听谁说的,吃了唐僧肉,便可长生不老。妖怪如此,况且人乎。
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对衰老确确实实是十分纠结的。“哀众芳之芜秽,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把岁月催人老的心境,描写的淋漓尽致。人老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伴随着身体器官的退变,在各种疾病折磨中走向死亡的过程。
试想一下,一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生命,一夜之间被疾病摔倒在病床上,无休无止的各种检查,没完没了的把那一瓶瓶冰凉而晶莹的液体注入到你的体内,那用于治疗癌症的化疗放疗,尤其令人战栗不堪的是那把在你肢体上随意切割的手术刀。在历尽了疾病和治疗的双重痛苦之后,在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唤中,划上生命的句号。这种难以言表的“解脱”,真能“鼓盆而歌”吗?
如果说,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求不得苦、怨憎贪苦、爱别离苦等便是一种社会现象了。如求不得苦,人一生下来,就把父母甚至祖宗的期望和个人的欲望扛到了肩上。在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追求的驱使下,不遗余力的从那些符号和公式中寻找飘忽不定的梦想。一旦金榜题名,皆大欢喜。而那些名落孙山的学子,只能在望洋兴叹之余,饱饮烦恼和悲伤的苦酒了。
求学如此,工作中又何尝不想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呢。做生意想着顺风顺水,赚个盆满钵满。
婚姻中,总想抱得美人归,甚至想得到更多更多。而生活中的那些针头线脑的琐事也时常让人很难找到幸福感。所以,这些有形无形的所谓追求,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欲望,而人生收获更多的则是在失望和烦恼中,体会痛苦的味道。
在人生短暂的道路上,常常有一些使人怨憎的人和事刺挠着你。如同学、战友、同事甚至领导或亲属。你越不想待见的人偏偏和你天天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时时刻刻把你拖进烦恼的泥沼里。所以人们常常希望:上学时能有一个好老师,工作时能有一个好领导(师傅),结婚时能有一个好妻子(丈夫),生活中能有一个好邻居,家庭中能有一个好孩子等等。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工作顺心,家庭和睦,儿女孝顺,邻里安居。
然而,在许多时候,就这样一点再平常不过的要求也很难得到满足。而人们常常看到或遇到的则是同事间的互相猜疑、嫉妒或者争风吃醋,甚至更卑劣一些。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羞于启齿的小动作及至明争暗斗,父子之间、婆媳之间的种种不快,使原本痛苦的人生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与其说,求不得苦,怨憎贪苦是着实让人难以言表的,其实更痛苦的应该是爱别离苦,也就是生离死别。我们的祖先把它概述为: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其实,远不止这些。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一个个为生存所发生的妻离子散、背井离乡以及那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肝肠寸断。
而现实中的由自己身上演绎出的每一个章节也足以让人痛苦不堪。充满伤痛和恐惧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这里要多说一句的是,在很多时候,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们在深感痛心的时候,也深深感到了生命的无奈。
这些痛苦构成了人生的不幸与烦恼,而这些痛苦的来源,大多是因为人的欲望。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这个观点极好的道出了人性的丑陋。
那么,怎么来灭除欲望这个心魔呢。叔本华指出,要彻底解决人生的不幸和痛苦,就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是禁欲,以及修习佛教的禅定,从而使自己进入涅槃世界,这才是人生最正确的方向、最应该走的方向,也就是智慧与修行。
禁欲是叔本华一生倡导的解除痛苦的“大法”,他以终身不娶作为自我解脱的唯一方法,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解除痛苦的办法远非不与婚配、出家修行这一条道路。所以,释迦牟尼在彻悟人生之不幸和痛苦的同时,提出了“八正道”这一破解人生痛苦、灭除欲望、追求真理的理论体系。他要求人们要正确认识自我,放下“我执”。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修行中,从“个人的私欲”中跳出来,走进“利国利民”的世界中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既然,几千年前,人们就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和解除痛苦的方式和方法,那么,为什么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要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改造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人是永远脱离不了欲望的。由各种私欲所产生的惯力,要求社会不断的修正人类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努力建设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和谐社会。
父母的结合,把我们带进了这个世界,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活中的乐趣,也从中领略了生活中的艰难、不幸和痛苦。面对这些不幸和痛苦,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是更多的承受。因为,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勇气为了逃避痛苦或者烦恼而去自杀或放弃生命。
有时候,我真的很佩服那些甘愿放弃生命的人。虽然他们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也并不让活着的人感到更多的惋惜。但是活着在很多意义上真是开不起玩笑。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对生命与存在尚未诠释,又有什么资本阔谈死亡呢。看来,在这个充满痛苦和欲望的世界里,生存与死亡都挺不容易。但是,做为一种解脱,放弃生命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不要想死后会如何如何,活着的人过不了几天就把你忘记了。
那么,既然我们知道和历练了那么多的不幸和痛苦,也知道了产生痛苦和烦恼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痛苦的方法和道路,也就无需去责怪“父母有后”了。
而最无可奈何的是我们自己也有后了。在很多时候,我们真不应该过多的去责怪养育我们的父母,父母给我们的爱实在是太多太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读起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去挑剔,那个在昏黄的灯光下,戴着花镜为我们缝补衣服的母亲,那个为我们上学、工作、成家立业而累弯了脊背的父亲。
想想父辈的辛苦,我们还有什么为自己的出身和生活中的烦恼而纠结的呢?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既无法去为出生在一个贫困或普通的家庭而抱怨,也无法去羡慕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更没有必要妒恨那一路飙升的他人。生活中,往往给了我们太多的选择题,我们没有必要在疲惫的奔波中苦苦的去寻找什么标准答案。假如能够放下一点那些不着边际的不该去想的或本就不属于你的欲望,好好面对当下的自己,化复杂为简单,视荣华为平常。
不管世界有多少甜酸苦辣,挑你喜欢的吃。即使有时候你不可能品尝到那么多美好的味道,看着别人吃,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父母有后,这实在是一件无奈的事,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至少知道了人可以这样生,还可以这样活。尽管生活各不相同,也应谢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不管世界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是痛苦多一些还是幸福多一些,做为一个过客,还是要把父母留下的这点遗产顺延下去,即使不能光大,也不要太辜负了。就像那位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的意大利学者彼得拉克所说:“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慢慢的走吧,无论是走在短暂还是漫长的路上,作为一个过客,什么都会过去的。与其抱着这些虚无缥缈的负担,在痛苦与烦恼中苦苦挣扎,何不泡壶热茶,找两个老友,侃侃大山,吹吹牛皮,让生命多一点荒诞和乐趣呢。
文章选自《走在修行的路上》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