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继续超预期,未来逻辑会改变吗?
发布于 2021-10-14 07:55
9月外贸数据继续超预期。中国9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8.1%,预期21.1%,前值25.6%;进口增17.6%,预期15.4%,前值33.1%。在国内经济类滞胀特征加强、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外需几近成为经济领域中的唯一一个正面力量。
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速。尽管由于2020年下半年以来基数提高,三季度外贸增速有所回落,但从进出口绝对规模以及环比增速看,外贸增长动能依然较强劲。尤其是9月当月的外贸增长继续超预期,出口增速还较上月有所回升。
外贸整体向好的逻辑
今年以来外贸基本面持续向好,主要有以下支撑因素: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之下中国产能恢复得到保证,国内经济恢复也支撑进口增长;全球经济在今年复苏明显,需求回暖;新兴经济体受困于疫情,供给恢复较慢,中国出口全球份额增加。
具体而言,出口方面,以美元计9月当月同比增长28.1%,预期21.1%,增速高于上月2.5个百分点。外需的扩张更具普遍性,在消费品需求的持续增长的同时,中上游的中间产品需求还在增加,支撑中国机电产品等中间产品的出口继续增长。而上游的钢铁、稀土出口也在明显增长。
进口方面,受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影响,进口成本还在提升,量减价升的现象还在持续。9月以美元计同比增速17.6%,预期15.4%,较上月的33.1%有所下滑。上半年铁矿石价格高企,三季度以来国际原油也有所上涨,都影响了中国进口的价格,推升了进口金额的同时也压缩了实际的进口量。
四季度外贸面临的挑战:逻辑是否会变化?
2020年四季度基数较高,可能压制四季度进出口的同比增速。除此以外,四季度外贸依然面临以下四个挑战:
第一,四季度国内限产政策的刚性很可能导致出口贸易的运行逻辑发生一定程度的转换。今年以来出口逻辑大致可以描述为外需驱动型,即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变化导致外需波动,进而影响中国出口波动,国内工业和制造业产能受限较小,订单交付也足够及时。总体而言,今年以来全球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也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国内工业制造业投资、产能扩张和能耗加大。
在此背景下,9月以来的能耗双控政策强度明显加大,限电停产具有行业普遍性和蔓延性,尽管外贸企业努力完成订单,但未来交付仍然面临困难。限电停产对出口企业造成了生产冲击,对出口企业的营收产生影响,同时企业不得不最大程度地满足外贸订单,短期产能的保障产生了额外的成本,压制了盈利。因此从营收和盈利两个层面看,出口企业短期承压。若限产持续,未来出口逻辑可能由需求驱动转为供给限制。
此外,上游原材料价格对出口企业的产品确实产生了短期的影响。不过从长期看,国内PPI走势与出口变化走势高度一致,因此国内工业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很可能出口金额的增加,因此至少从营收上看,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出口企业收入的影响是较小的。同时,出口金额跟随国内上游价格上涨而上涨的现象背后,也很可能是因为出口产品的提价可能比市场普遍认为的要容易一些。当然,这排除了上述限电停产的影响因素。
进口领域,在去年增速基数仍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当前进口同比增速有望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从国内工业需求看,限产导致的国外订单替代需求较大,不过由于国外供给恢复速度也受限,进口规模不会有明显的扩张空间,但进口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推升进口金额增加。
疫情依然是未来全球供给恢复形势的决定性因素。从行业层面看,新兴经济体上游资源品供给弹性小,恢复慢,国内外疫情造成海运价格处于高位以及国内通过效率降低,不利于进口,因此四季度短期进口有所承压。更长时期看,若海运价格有所回调,疫情有所弱化,今年11月或12月的进口增速有望阶段性回升。
第二,全球经济经过前期复苏后,势能减弱,以美国消费回落为代表的外需可能会降低出口增速的上限。疫情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全球疫情继续蔓延的情况下,全球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趋势不一致,需求方面弹性更大,复苏相对容易,但供给刚性大,复苏相对缓慢,这是当前全球通胀及其预期高企的根本原因。未来,这种情况将随着疫情变化和全球需求走弱而发生反转,进而造成中国外贸环境的变化,外贸企业因此也将面临周期性波动的冲击。
第三,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中国外贸环境,近期中美经贸关系有走向缓和、回暖的迹象,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利好中国出口,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仍然面临不确定性,也将对外贸企业经营造成扰动。
第四,当前经济外部环境好于内部环境。国内经济的复苏放缓,但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国内经济类滞胀的特征比较明显,在这样经济环境下,贸易顺差将受到压制,因为进口替代的需求增加,同时出口盈利被压缩,总体上不利于出口企业的经营。
编辑:孙江永 毛德芬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