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孔子素材与运用
发布于 2021-10-16 14:05
孔子素材与运用
——《史记读本·孔子第二》
学生运用1:402班张怡昕
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孔子。
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只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的才德好似丘陵尚可逾越,但孔子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无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和月亮的关系,对太阳月亮毫无损害,只是显示出那人的不自量力罢了。
在春秋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诸子各自主张,顺势而为,趁势而上,纷纷开宗立派。孔子周游列国,被别人嘲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即使称其为“丧家之犬”,他也不以为意。他想做一个君子,坦坦荡荡。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孔子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因为曲高和寡,他引领了时代,却又远远超越了时代,他需要志同道合者助力,方可行稳致远。可是他不但不被时代认同,还被自己深爱的国家所鄙弃。虽然一生得不到重用与赏识,仍坚持宣扬他的“仁者爱人”,坚守他的“克己复礼”。他的率先垂范深深影响着弟子,影响着后世。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谁曾想他走过了不为人知的漫漫长路,谁曾想他在暗夜中的坚持。
学生运用2:401班王洁
当世间多为污浊,清醒便是一种罪过。
身处乱世中的仁人志士,以自己的清醒为剑,试图刺破时代之茧的裹挟,让国家和黎民得到新生。朝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笔为刀的鲁迅……他们以前瞻和洞见为修养,把锐利的目光投向沉沉的暗夜,试图穿透浓重的黑暗,寻觅一缕阳光,为国家和民族开出一剂疗救的药方。纵然当时的社会还普遍不能接受,即使大多数人还怀有敌意,可是他们依然坚守希望的方向。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就不惧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正如孔子所说:“良农能稼而不能为樯,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学生运用3:402班丁其琦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无疑这“善人”就是君子。何谓君子?《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就像是美玉,通透无暇。君子能够不为外界扰乱志向,是坚守初心与气节、道德高尚、胸怀丘壑之人。即使在贫贱穷困之际,依然能处之泰然;即使以万钟诱之,依然能淡然拒绝。
君子,是历史长河中星光熠熠的仁人志士,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道德基因的传承。亲君子,远小人是聪明的做法,成为君子更是明智的选择。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崩塌。当时是,孔子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为挽大厦之将倾,孔子一边设立私学,传播“仁”“礼”,一边规劝诸侯以民为重,希望重建秩序。时代巨轮滚滚向前,哪怕是圣人,在泥沙俱下的洪流中亦是螳臂当车。放眼诸侯霸主,他们追求的是变法图强,问鼎中原,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哪里有时间和耐心倾听夫子的布道!老夫子似乎不识时务了。他看到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百姓饿殍遍野,他毅然选择去做那当臂之螳、撼树蚍蜉。纵然撼动不了大树,也要用自己的热血血沃中华,伏下绵绵不绝的家国大义。
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和智慧谱写了辉煌的历史。他们前仆后继,不惧死生,在难以有为的时代建功立业:驱鞑虏,赶倭寇,驰疆场,创大业。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纵然前路艰险,纵然参透死生,依然微笑着前行。
学生运用4:401班季淑芯
孔子说:“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向上走的道路,永远比下坡路难行。若我们每个人遇到苦难,望而却步,甚至自暴自弃,那我们的世界又怎能向前发展!或许我们遭遇“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的桎梏,但如果“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君子亦自能得其所哉!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境界,更是我们坚定的追求。“不容然后见君子,天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这世界会因为我们的飞翔而变得更美更好。当我们三省吾身,日有所进的时候,即使达不到圣人不为名利所累的境地,至少能实现外物的繁杂不再成为羁绊,我们会走向更广博的世界,发现更值得我们欣赏珍惜的人、事、物。
学生运用5:402班王亚盼
跨越历史的长河,泅渡千年的水墨,乱世中坚守自我,待时而动者自古就不乏其人,孔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年代,推行仁政似乎不合时宜,然而并非孔子的思想出了差错,只是适宜他思想的土壤还很贫瘠。纵然周游讲学,依旧收效甚微;纵然世态污浊,小人当道,他依然固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任何一分正确的坚守都不会被辜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学说的主流地位,终成一代至圣先师。他的仁者爱人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时空,广为流传,振聋发聩。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坚韧败由惰。于己而言,待时而动,方可有所成就;于国而言,顺势而为,方可实现国富民强。
学生运用6:401班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对至圣先师孔子的赞誉。孔子,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先导人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为世界文明的丰盈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君子固穷”,他以“君子”的标准自处。即使周游的途中处处碰壁,也初心不改;即使沦落到“绝粱,从者病,莫能兴”,仍然讲诵弦歌不衰。不因外界干扰而迷失本心,他用行动为后人树立了坚持的标杆。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生颠沛流离劳碌奔波。他为盛世而来:希望用礼乐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希望有君王能重用他,希望能有一个大的舞台施展抱负,希望有足够的权利和土地做个试验。对俗世梦寐以求的富贵,他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于浮云”的排斥。不忘初心,坚守理想,这是孔子留给后人的财富,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道德高地。
孔子是一道光,指引着每一个心怀理想、有所追求的人。司马迁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候,感受到至圣先师的精神抚慰,“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自己的名字与《史记》一起,印刻在历史的星空。孔子将继续成为光源,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