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公共管理】鲍静:职业化展现中国现代化基本面向

发布于 2021-10-16 14:14

近代以来,中国有关国家现代化之路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长达180余年。从“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到“以俄为师”,最终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对现代化的基本指向形成了初步共识,对于中国国家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和主要议题也有了相对统一的看法。如何理解现代化?概括起来讲,现代化大体上有两个基本面向:一是制度的现代化;二是人的现代化。这里我重点从人的现代化这个角度,谈几点想法。

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和受益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核心要素。所谓人的现代化,一是深层次的价值理念转变;二是人在适应和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需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也就是人的专业化,抑或职业化。较之于传统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建立在以分工为基础的合作之上,这对作为生产者的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需求来说,发生了一次飞跃和质变,或者说是对作为生产者的人所掌握的技能要求更高、更具体、更科学。现代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迅猛崛起与不断发展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如何实现人的职业化。从个体的角度看,作为自然人的生理发育,需要有丰富的食物、健康的水源等物质条件。同样,作为生产者的人,也需有劳动工具和从事相应生产活动的必要技能。这种技能并非天生,而是习得的。专业分工、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是职业化的必备条件,而职业资格制度也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发展的。从域外经验来看,目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主要国家普遍采用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与发达国家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多年的实践探索相比,我国1994年开始建立的职业资格制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不小的发展空间。因此,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如何设计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完备的职业资格评价、认证的体制机制,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对于推进我国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意义重大。对个人来说,职业资格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其录用、定岗、晋级、调薪等切身利益;对国家来说,则是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一大基础性工作。

扎实推进“职业中国”战略,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实践表明,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是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问题在于,新时期完善职业资格制度,仅依靠职业技能培训无法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还需要在技能人才的入口上释放活力、培育动能。因此,职业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一体化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伴随现代教育应运而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较之普通教育(俗称“学历教育”),整个社会层面和国家战略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较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中国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有待加强的方面。只有全面改进和完善职业教育,才能有效适应和满足社会分工的多样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此,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破解职业技能培养与产业结合度不高、市场适用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分属两个主管部门,各自的评价标准、规则制度体系并不完全协调,很难从整体上形成推进“职业中国”建设的有效合力。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推进框架,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大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互通。公办职业院校,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学生在经过考核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同时,可获得国家承认的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民办职业院校相应专业经国家主管部门评估认证后,也可取得相应待遇。二是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将职业资格评价主体向社会开放,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评价主体作用。三是密切跟踪“三新”经济的新发展,及时发布新职业资格目录。许多新职业的产生,本身就蕴含了巨大的就业潜力。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叠加,许多行业的技术集成度、复合度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具备更加复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技能。因此,有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对已颁布的职业资格目录及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四是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地区,推进职业资格的国际化。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业、新能源和信息等领域发挥领先者、领跑者的地位和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修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学派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997篇原创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学术要闻或社科要闻,该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学术媒体,集学术思想性、理论权威性、资料知识性和公共服务性于一体,及时发布全球重要的学术资讯,追踪和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学科趋势和最新成果。
5863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