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都有1000000人退出,你还会继续吗?
发布于 2021-10-16 17:18
上方文字

有很多人问,相互宝越来越贵了,还要继续买吗?
对于相互宝的模式我一直都是认可的,它给了一个低门槛能获得保障的机会。不过相互宝本身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得以商业保险为主。
我看了一下,相互宝10月最新一期的分摊数据,大病互助计划已经从1月份的5块多,变成了7.56块。
一个月分摊两期,也就是15块/月,一年下来就是180块左右,随着退出的人越来越多,分摊费后续肯定还会持续上升。
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逻辑走下去...我觉得相互宝就不太划算了。
至少对年轻群体而言,是这样的。一年将近200元的费用,已经足够让年轻人去买短期重疾险了。
市面上短期重疾险,96年人买30万保额,保障时间1年,费用只要不到200元,平摊下来每个月的费用跟当前阶段的相互宝差不多。而且短期重疾险是由保险公司来承保,相比于互助计划而言,少了许多不确定性(保障不确定性,关停风险)。
目前10月份的分摊人数是7954.74万人,已经跌破了8000万。
我们从往期的数据也可以很明显看到,每个月都会有100万左右的人退出互助计划,照这样的趋势走下去,其实并不乐观。
当然,到底会不会关停,这个谁都无法预知。
至于到底要不要退出,关键还是得看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互助计划。
在我看来,互助计划的本身就是抱着做公益的性质,给自己买一份保障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现在来看一个月也要不了多少钱。实在纠结,觉得性价比不高的,其实退了也没事。
但不管最后选择退出还是继续分摊,我还是保持原来的观点:互助计划只能作为大病保障的补充,主要保障方面,还是得以社保和商业保险为主。
社保就不说了,能买都要买上,商业保险需要哪些呢?
先来看看我们买保险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对冲疾病或意外带来的经济损失。
而一般成年人会碰上的有:
1、大病风险:会带来高额的医疗费,还有容易被忽略的收入损失,如果因病再也无法工作或者降薪,现金流会大幅减少。
2、身故风险:作为家庭支柱,万一不幸出事,家庭丧失主要经济来源,是巨大的打击。
3、伤残风险:除治疗费外,还可能导致失业或职业降级,导致未来收入大大减少。
综合来看,成人基本保障要有“重疾险+百万医疗险+定期寿险+意外险”,通过这4个险种,极端风险都能保到。
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自己很年轻,不会得大病,但大病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自述人得了乳腺癌的治疗过程。
在治疗费用方面上,从“住院手术费用→化疗费用→靶向药→放疗→其它开支”,前后累计花了20多万。因为没买商业保险,所以扣除社保后,还得自费10万多。
不仅如此,出院后还得调养一段时间,期间收入基本为0,全靠自己的积蓄硬撑。虽然这些花费都能承担的起,但钱包肯定是缩水了一圈。
而如果她事先有给自己买上保险,那形式应该就会完全不同,
还是那句老话,因为我们不知道风险和意外哪时候会到来,所以对于任何人而言,商业保险都是越早买越好。

点分享
点收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