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术前沿讲座回顾丨浙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发布于 2021-10-16 20:06

第2期

浙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 

机遇、挑战与对策

为全面推进学术氛围培育工程,法学院从本学期开始推出八大系列讲座。

2021年10月14日下午,公共管理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2期在文一112顺利开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恺为带来主题为“浙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浙大城市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刘靖主持。

                                     .

讲座伊始,方恺老师从碳足迹与碳中和、碳排放与碳达峰以及碳分配与碳交易和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四个方面介绍了目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的主要工作。就目前而言,2030实现碳达峰是大概率事件,但2060年实现碳中和仍面临巨大挑战。方恺老师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面临的碳足迹、碳中和、碳达峰、碳分配、碳交易、碳泄漏、气候治理七大方面问题。

                                     .

接着,方恺老师由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社会、政策环境引出浙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契机。浙江省作为重要窗口,应对气候变化应当成为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的窗口。早在2003年,浙江就提出创建生态省,并将“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定位,推进多个工程、示范,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同时,调动科创资源,浙江大学牵头多个示范项目。

                                     .

然后,方恺老师指出浙江实习碳达峰碳中和的现实挑战。第一,浙江省碳排放量各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进一步实现减排的潜力有限。第二,基于产业安全视角,部分高耗能产业的存在必要性限制产业结构转型。协调保障供应链完整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矛盾具有挑战性。第三,浙江省能源供给长期偏畸,火力发电仍占大比例。第四,运输结构中大部分工业园区与铁路接驳不畅。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完全,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第五,碳汇体系建设待完善。浙江省自然碳汇低,人工碳汇成本高。缺乏法律规定与顶层设计,碳汇确权、价值核算与交易难度大、产品单一,难以产生规模化效益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

最后,方恺老师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市场交易入手,提出浙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建议。产业结构上,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出台技术准入标准,建立环境指标监测查询机制,以技术进步加速产业转型。能源结构上,顺应浙江数字化发展浪潮,推进电气改革,合理引导可再生能源开发。构建面向碳中和的非化石能源消费体系,完善能源价格体系。交通结构上,提升铁路运输保障,推进补贴制度化与财税评估体系建设。市场交易上,发挥生态碳汇潜能,完善人工碳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碳汇增值。最终形成融合引导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的多方共治体系,从而提供制度保障。

提问环节

本次讲座接近尾声,进入提问环节。方恺老师对各位老师、同学提出的疑问一一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讲座结束后,亦有多位同学就碳交易机制等问题与方恺老师探讨交流。

在本次讲座中,方恺老师以跨学科的视角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对于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学期,公共管理前沿系列讲座将持续为全校师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

http://law.zucc.edu.cn

文字|杨柯萱

排版|李嘉诺

拍摄|颜诗雨

编辑|张可维

责任编辑|刘靖

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是城市学院最早的办学单位之一,法学院设有法学和行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以杭州市重点学科、杭州市社科重点基地等平台为支撑,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特色,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子。并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36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