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4 原创∙听 | 情感故事∙吴佳骏《沙子睡了,浪还醒着》(附新书介绍和链接)

发布于 2021-10-16 21:22


主播 | 后期:暮晓
作者:吴佳骏
在我来玫瑰岛之前,爱情应该先来过。不然,那满地的玫瑰绝不会用刺扎我的眼,把我当成爱情的敌人。我知道自己是无辜的,但我不申辩。我并未将爱情带上邪路。我来玫瑰岛,也不是为邂逅爱情,而是寻找比爱情更早来过的爱神。我想抓住爱神的辫子,问祂几个跟爱情相关的问题。我想问祂为何爱到最后都是伤痛?为何有情人最终都成陌路人?为何爱超越生死又制造生死?为何爱是蜜糖又是毒药?为何爱涉及婚姻就要变质?为何爱大多都会沦落成性……这一连串问题,困扰着你,困扰着我,困扰着他,困扰着天下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爱情的宠儿,又同时是爱情的囚徒。然而,或许是我的问题过于尖锐,我在玫瑰岛寻找了一个上午,竟然连爱神的影子都没见到。是祂怕来见我吗?我也不知道。我只从尝过爱情苦果的人口中得知,爱神是另一株玫瑰,躲在玫瑰岛之外,独自盛开,独自凋零。

走到鸡鸣寺前,我的脚步停了下来。倘若再继续走,我就可能走出人间,抵达历史的某个拐角处,或直接走到太阳上去,成为一个传说。我在寺外转来转去,扬起的尘埃落满了四月的肩膀。从我身边走过的人,有的拄着棍,有的弯着腰,谁都顾不上看我一眼。更不会给我留下一瓶水或一个馒头,让我感受到几许人世的温暖。只有一个小孩子,给我留下一个眼神和一个地址,让我看到一线生机。我也很想告诉这些匆忙行路的人群,不要再朝前走了,否则,会把自己的灵魂走出身体之外。但我猜一定不会有人听我的。每一个赶路人,手里都握着一条鞭子。每一条鞭子上,都浸染着赶路人的血迹。我站在鸡鸣寺前,把自己静止成了一个旋转的陀螺。


在夜晚的海边,沙子都睡了,只有浪花醒着。我沿着海岸线,想把自己走成一盏渔火。可走了足足一个小时,我依然没有走亮我自己。海风从远处吹来,试图将我吹成一粒沙子,但被我拒绝了。我不喜欢做沙子,也不喜欢做沙子的梦。因为在夜晚,我也是醒着的,跟翻滚的浪花一样。那么做浪花如何呢?也不行。浪花醒着,是要拉响海的竖琴,那太浪漫了,我学不会。我醒着,既不是要给黑夜安装警报器,也不是要给活着唱诵小夜曲,而是只有这样我才能见到我自己。我的白天和黑夜是一体的。我沿着海岸线,默默地走着。也许再走一个轮回,天就该亮了。到那时,沙子也会醒来,一切都会醒来。我在沙滩上留下的零乱脚印,将是我在这个夜晚唯一的回忆和证据。

东夷小镇很热闹,只有一个人是落寞的。她坐在一棵树下,打着一把小花伞。既挡住了树上的翠绿,也挡住了从绿树上滴落下来的雨水。她不想把自己变成天地间的一个容器。她的心灵空间很小,已经塞满了太多的东西。我远远地看着她,像看一个生活在唐朝或宋朝的女子。我不知道这个姑娘是在等人,还是在等她的过去。她的目光躲避着一切,像是厌倦了生活,又像是认真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忽然忆起多年前,也有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的男孩子,孤零零地坐在异乡的街头,雨水打湿了他的年轮和心情。他的妈妈病了,他没钱给妈妈抓药,就想抓着雨线朝上爬,将妈妈送到云朵上去疗伤。可他的身体太瘦弱,根本抱不动妈妈和妈妈的病。今天我见到这个姑娘,又想到那个男孩子。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对兄妹,隔着时空,分别在不同的地域活在相同的命运里。

作者介绍
吴佳骏,青年作家,文学期刊编辑。出版著作《莲花的盛宴》《生灵书》《雀舌黄杨》《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等十余部。喜欢摄影和电影。现居重庆。

“小魂灵”的纸上花园

——吴佳骏新书分享会亮相天府书展

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王明峰

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四川成都“天府书展”期间,青年作家吴佳骏携新书《小魂灵》,分别在成都锦江区图书馆和“文轩BOOKS”(招商店)举行了两场分享会,活动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四川新华文轩、锦江区图书馆联合主办。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踊跃参加,现场气氛甚是热烈。

吴佳骏的散文特色鲜明,他始终扎根故土,扎根人民,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困惑,对于人生追求和选择之悖论提出自己的思考。有温度、有态度、有情怀,属于体情之制,充满向上飞翔的坚定的意志力,闪烁着精神尊严的光芒,蕴蓄着催人泪下的情感力量。加之他有着创造诗境的不俗才华,更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某种先验性,是一种典型的以关爱、信念和精神为依托的良知担承。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教授的评价:“吴佳骏的文字有一种光亮的质地,带着磨砺生活粗糙表面的力道,且擦出许多灼人而又温情的火花。在他的笔下,即使再孱弱的生命都透出明媚。他只面对生活坚实的那些关节,去握住它,让温暖慢慢渗透出来。读吴佳骏的文字,感动经久不息。”

在分享会上,吴佳骏讲述了写作《小魂灵》一书背后的故事。他说:“该书的创作始于2015年。里面记录的人、事、物,都来自自己回乡的见闻和感受。它们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场景,特别是有些人,他们从小看着我长大,而当我长大了,我又无奈地看着他们老去。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一个一个地走了,心里会变得无限伤感,甚至禁不住泪流满面。”

吴佳骏还说:“这些人只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不会留下一丝一毫,好似跟没来过这个世间一样,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想用自己的笔写写他们,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

的确如是,只要翻看《小魂灵》这本书,你会发现,无论是写到物还是写到人,都没有逃过一个“小”字。吴佳骏说:“我之所以要记录下这些‘小魂灵’的存在样态,是因为它们跟那些‘大魂灵’一样,都是不该被忽视、遗忘、践踏和伤害的。”

同时,吴佳骏还讲到他为何将书命名为《小魂灵》的原因, “首先,我在书中写到的人物、树木、动物等,形体上都是‘小’的。其次,‘小’还有一种精神指向。换句话说,我写的都是不怎么显山露水的,处于边缘之人的生存状态,他们都不在聚光灯下,都是最底层的个体……”

当现场听众问及吴佳骏的写作观念时,他说:“我的作品,不管是写什么,最终都是在写人,是为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彰显生命的共通性。”

分享会进行到尾声时,吴佳骏真诚地说:“我也没有故意去选择由哪些“小魂灵”来构成这本书的主角。凡是被我写进书中的,都是些我所熟悉的植物、动物和人。我经常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碰见它们,只是这次我是以文字的方式在向它们打招呼或点头问好,将生活中的他们邀请到了纸上的花园里来而已。”

分享结束后,现场嘉宾和读者还纷纷上台,朗诵了《小魂灵》书中的精彩片段,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

据悉,《小魂灵》还只是吴佳骏“微尘三部曲”的第一本,由北岳文艺出版社精心策划,重磅打造。后面还有《小街景》和《小卜辞》两本,目前正在印制中,将在今年底与读者见面。这三部曲,作者断断续续写了七年,是他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革新之作”。无论是语言、结构、视觉,还是主题的开掘和思想的拓展方面,都与他过去的作品不同,也与时下惯常所见的散文有别。这个系列所呈示出来的“文体革新”和“精神底色”,以及对生存的介入和承担,使之具有一种人性深度和谦卑品质。这既是作者对仁爱的祈祷和呼唤,也是对人格和艺术一致性的确证。

李向丽女士是《小魂灵》的责任编辑,她告诉记者:“在这本书中,吴佳骏以他修行式的文学追求,禅悟式的文学才情,以及扎实、丰富、鲜活的底层生活经验和巨大的同情、博爱之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群世间‘小魂灵’的存在样态。他以文字之灵附体于山川河流、人间草木、万千生灵,洞察、记录它们的悲喜和歌哭、美好和温馨、梦幻和憧憬,我为能责编这样的好书感到十分荣幸和欣慰。”

责任编辑:王明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