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钱在农村推行撤村并镇,这么好的政策农民为啥不愿领情?

发布于 2021-10-16 22:44

一、给农民将清楚撤村并镇来龙去脉:始于2005年新农村建设

最近农村撤村并镇的进度明显加快,很多农民朋友没有明白撤村并镇是怎么回事。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全国拉开了各地的撤村并居的序幕。

2008年4月,民政部公布了全国296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名单,开始实质性的撤村并居的进程。近几年,在国务院“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动下,山东、河北、四川、重庆等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撤村并居。

2019年6月5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指出,农村人口向城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空心村要探索网格化管理方式,加强群众联系。通过行政办法和经济激励等措施鼓励空心村剩余人口向中心村转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同样明确了哪些村庄需要撤并: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

二、撤村并镇的核心推动力:中央的愿景与地方的动力错配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出台以后,地方撤村并镇的进程明显同步加快。

土地增减挂钩是指国家对一定行政区域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实行指标控制,如果指标内的土地不够用,准许通过农村减少建设用地——“非转农”(新增耕地面积)的办法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际用地面积。即“农村增(耕)地”与“城市用(耕)地”挂钩。

从中央的角度看,撤村并居的目的首先是让农民有更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其次是提高耕地的集约化水平,减少耕地浪费;最后才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从地方的实际做法来看,多数地方把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撤村并居”的首要目标,显然与中央对“撤村并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是违背农民的意愿的。

三、国家出钱在农村推广撤村并镇,这么好的政策农民为啥不愿领情?

撤村并镇国家投了大钱,新居住环境比原来的居住环境更好,理论上农民应该感谢领情才对。但是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了农民的担忧。

1、“撤村并居”后出现了农民“返贫”现象

撤村并镇的农村大都属于空心村,在村庄撤并搬迁的过程中,对于原有农房价值补偿不高,而搬迁的新房即使有政策补贴,但是对于农民而言依然压力山大。比如有些地方没平米评估200元,农民换新居还需要补贴十几万元,再加上装修等,折腾一次花费巨大。也有很多本不富裕的农户不仅搬迁后生活条件没有改善,反而比搬迁前生活更加困难。

2、低生存时代消失:生活成本大幅增加

3、退耕种不便,进工作机会太少

很多农民上楼以后,日常还是以农业为主,上楼后,有地农民因距离土地较远,农具无处放,丧失了务农条件;失地农民因政府没有提供就业岗位,也没有必要的就业培训,他们只能从事保安、清洁工等简单体力劳动,有的干脆长期无所事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