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之间,有根火柴

发布于 2021-10-16 22:45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讲述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和孩子们一起学完课文,思考却未停下脚步。


孩童时期读此故事,留下小女孩的可怜凄惨的印象,大概也是多数儿童共性想法。去年和我的孩子一起穿越童话课程后,对经典童话多了些认知。



“经典童话的意义在于帮助儿童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三年级读童话,若不止步于文字表面带来的简单的阅读快感而是向经典作品之于人的精神滋养迈进(语文教学上或称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将会为儿童打开阅读经典的又一扇大门,说不定儿童会自主闻书香前行。

01 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故事一开篇,拉开一个“冷”世界。“你读出了几个冷?”课堂上我的问题一出,孩子们想了想,有说一个,有说两个。“再读,再想。”“有三个!”“怎么读出三个冷的?”“冷极了有一个冷,下着雪说明很冷,这是第二个冷,又快黑了,这是第三个冷。”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理解“写冷不用冷”的表达方式,是三年级学生需尝试挑战的升级阅读水平。


外界环境冷,小女孩默默忍受已足够可怜,小男孩的出现,意味第四层冷。同龄孩子不但没有问候,还戏弄他人。作者的安排叫人无可奈何。男孩调皮捣蛋也罢,街上路过的大人“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人们的心,像大雪天一般冷,这又意味着第四层冷。“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第五层冷,来自她打她的爸爸和灌风的屋顶,这是扎心之冷。


五冷,层层推进,从天地白雪到人心冷漠,从手脚冰冷到肚饿心寒,得从前后联系篇章结构,思考作者编写意图的角度领悟而得。文学是艺术的语言-----读懂语言艺术的蕴意,可借助文中象征、借代、想象、隐喻等表现手法,阅读要获得营养,于儿童于成人,皆如此。

02 火柴


故事的篇章结构非常巧妙,一“哧”字将故事情节瞬间反转,也将小女孩的冷和不幸一步步消融在冰天雪地之中。为什么是火柴?这是句废话。一定得是火柴!火柴很小,跟女孩的年龄之小、柔弱之“小”相照应,也跟诺大个世界形成强烈反差,暗藏作者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


身陷困境的小女孩没有抱怨只有忍耐,独自接受并承受。怀中小小的火柴,象征女孩心中的火种。选择勇敢擦燃火柴,象征点亮心中那把温暖火炬,自我照亮,自我救赎,这是她不幸之中的有幸。世人皆冷我独暖,小女孩那颗跳动的心从未放弃对温暖的渴望、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何其珍贵!


小火柴,为小女孩架起一座桥,使她从冷走向暖,从残酷现实走向幸福梦想,从卑微生命走向美好灵魂。

03 暖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如此,想象让故事有了温度!

小女孩先想象大火炉温暖冰冷的手脚,再想象烤鹅填饱肚子,再满足内心收到圣诞礼物的快乐,再想象疼爱自己的奶奶搂着自己飞到上帝那里去了(原著内容)。从手脚变暖到吃饱,是身体最基本物质需求,从收礼物的快乐到有人疼爱,上升到被爱的精神需求。火柴由少而多;暖,由外而内,由身而心。梦想,依次升级。



原著里“她们和上帝在一起”,在西方,什么样的人可以和上帝在一起?灵魂高尚的人。西方文化里,有上帝在的地方,寒冷、饥饿、孤独与痛苦便灰飞烟灭,幸福、快乐、良善与美好如日相随。小女孩于万难之中没有伸手乞讨,而是靠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困境。卖火柴被拒饥寒交迫没有哭泣,而是隐忍于心自发自援,穷而有志,弱小身躯藏隐高贵灵魂。



安徒生的作品,《海的女儿》《丑小鸭》等也包含了精神力量和灵魂寄托。海的女儿对人类世界的向往,丑小鸭见到天鹅且成为天鹅的梦想,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温暖对幸福的追求,均折射出童话的积极意义。


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会遭遇内心冲突,遭遇各种“女巫”,遭遇各种障碍,能常读经典童话的儿童会自动从童话的人物身上获取解决冲突、破解困难的力量。想起魏智渊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说:“经典读多了,儿童就能够从经典中获得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潜意识里输送的是通过潜意识里面的自居作用完成心理强化的。”


再次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收获又比以前多。神奇的火柴意象,遇上神奇的想象,生出神奇的作品。童话的确是座大花园,热爱它的读者才有机会徜徉其芬芳。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语文要素,本文是极好的材料。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仅为助长学生对童话的探索及对童话文学体裁建立升级阅读意识,而非拔高学生对本文的学习要求。这个定位我是有把握拿捏的。


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多读经典童话,依托经典童话的力量顽强走出他们成长路上所遇的困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