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的那个冬天,长津湖到底有多冷?
发布于 2021-10-17 11:30
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者也。
——致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英雄们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几天,几场雨下来,天气渐冷,大街小巷冬衣也纷纷上身。好在,一场电影温暖了这个季节。《长津湖》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这个电影,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主义的光辉。那场发生在半个世纪前异国他乡的战事,那场保家卫国打出中国尊严与国威的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让很多年轻人所了解,所感动,所惊奇。
那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意志比钢铁还硬,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慷慨赴死,他们被大火烧灼不发一声,他们化作冰雕也不肯挪动一下,他们为了战友和胜利用血肉之躯堵住机枪……
这个还没有到的冬天已让人们喊冷了,我看了下气温,还在摄氏10度左右,可是你知道在长津湖那场战斗中,71年前的那个冬天我们英雄的志愿军是在什么样的气温下战斗的吗?据历史记载,71年前的冬天,长津湖-40℃。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骄傲不可一世,以为稳操胜券(当时全世界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这么认为)的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狂嚣三个月解决朝鲜问题,但一再被他瞧不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打的丢盔弃甲被撤换后,把他最优秀的学生李奇微调到了朝鲜战场。李奇微作为一代名将,在以往的战争史上,可谓百战百胜,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遇上了近乎战神的彭德怀彭大将军,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结局只有失败。
我们不妨重新回顾一下这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
刚刚上任的李奇微想重振军威,调整士气,费尽心思地整顿他的萎靡不振的部队,但在中国军队策划第三次战役即将发起的时候,整个美军前线官兵依旧情绪低落。惧战、厌战心理普及联军。
而华盛顿,对战局的悲观预测使杜鲁门总统,连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都感到战争似乎应该停下来了。于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将军在议会听证会上说出了那句极其著名的话:“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大陆,同中国全面大打,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句话很快传到了朝鲜前线的美军军营官兵中。但是,无论怎样,美国人最终的心态依旧是:除非把联合国军赶进海洋,不然就不能这么不体面地撤出朝鲜战场。
杜鲁门宣布了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法令,加强了总统在战争状态下的权威范围,加速了军人和军事工业生产的扩大。
杜鲁门发表了公告:现在,我,哈里S杜鲁门,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正式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是要求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增强我国的陆军、海军、空军和民防力量,使我们能够粉碎对我国安全的任何威胁。
参议院提出加快陆军扩编的建议,落实这个建议的第一步骤是把第三十一、第三十七两个国民警卫师立即转为正式的联邦服役师。
国家紧急设立了国防动员局,准备把美国军队现有的250万人的兵力加速增加到350万人。
1950年12月31日,李奇微一直心情不安。这是他上任的第五天,也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莫名其妙感到一种巨大的威胁正在向他走来。他驱车前往汉城的阵地,看见成千上万的民工正在加固战壕。在英军第27旅的防御地段,他看见一位高大英俊的英国中尉,正和士兵们一起整修他们的掩体,李奇微很满意地向这个年轻的英国人打招呼。年轻的英国中尉微笑着迎接他。在了解到中尉在家乡为父亲的牧场养马后,两个人就马匹在战壕边上热情地聊了几句,但是,当李奇微问这位中尉“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尽管告诉我”时,年轻的英国中尉脸色突然冷淡了起来,“没有什么”,中尉说。李奇微再问:“一切很好吗?”中尉说:“是的,阁下,都很好。”中尉停顿了一下,接着补充道:“但是这是个两面透风的防线。”李奇微一下就明白这位英国中尉的意思了。对于长达300公里的防线来讲, 到10公里,而这个中尉率领的一个排的防御阵地宽就达900米。李奇微无法再和英国中尉说什么,他举起望远镜向北看去。
李奇微在望远镜里什么也没看见——其实就在此刻,大批的中国士兵正在前面悄悄地进入冲击阵地。
离开英军27旅的时候,李奇微看了一下表,15时整。他哪里知道,距离中国军队全线发动攻击时间,仅仅只剩下两个小时了。
从前线回到汉城,李奇微询问情报消息。参谋说:“这些天,几乎每天都有新番号的,中国军队出现,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军队正在准备一场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只是不知道中国军队的,进攻什么的时候开始,从什么地方开刀。至于前线,我刚给前方指挥所打过电话,他们说一切都老样子,一片寂静。”
当第八集团军的美国土兵钻进睡袋准备再做一次圣诞老人降临战壕送来圣诞礼物的美梦时,在距离他们并不远的一个巨大矿洞里,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彭德怀,把他的目光从地图上移开,并且摘下老花眼镜,有关第三次战役的一切他已经想明白了。此刻,参谋人员手中已经抓起电话,正盯着手腕上的表,准备下达全线攻击的命令。彭德怀大口喝着冒着热气的开水,对洪学智说:“大个子?既然人家请吃饭,哪有不去之理?去吃饭!吃完饭下一盘棋!”被繁重的后勤工作折磨得十分消瘦的洪学智说:“如果你总是拴纯子(悔棋)就不跟你下。”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元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美韩发动了第三次战役,中朝共9个军30多万人,冒着狂风大雪和零下20多度,在冰天雪地里,忍饥挨饿,连续8昼夜迅猛追击向南推进80至110公里,因敌军主力不战而退,只歼敌1.9万余人.彭德怀分析,敌人显然是企图诱我南下,造成中朝军队后方供应困难,侧翼暴露,后方空虚,以便其利用海空优势,追击,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彭德怀下令停止追击,承受了巨大压力。因为志愿军第一次击溃敌军,并未乘胜追击,反而后撤,诱敌深入,造成了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敌人的有利态势,在第三次战役突破了敌人“三八线”后,彭德怀又适时收兵,不让部队过远南追,这就不容易使人理解了。乘胜前进势如破竹,一鼓作气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这是兵家常识,彭德怀过去经常使用。今天怎么反其道而行之呢?
10日晚上,金日成首相和外相朴宪永,走进了君子里中朝联军司令部。他们一再对彭德怀率领的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表示祝贺与感谢。同时也关心地问:下一步中朝军队将如何打算?为什么部队到三七线附近时,突然收兵?
在木板房屋内昏暗的瓦斯灯下,彭德怀详细地向金日成阐述了将敌人压缩到釜山狭小的防御圈内,会给以后歼敌造成困难的道理,说:我担心的是部队如南进过远会给后勤运输造成更大的压力,难以保证部队供应。而且据我看,敌人并未打算死守“三八线”,汉城也是自动放弃的,有许多迹象表明,李奇微是在有计划后撤,企图再来一次登陆夹击,我们不能上当!
李奇微不愧为是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材生,美国的军人之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组织并指挥了美国第一伞兵师的第一次实战空降,屡建战功。
在李奇微施计诱志愿军大举南追,为达到他再次仁川登陆企图挽救败局之战略野心时,身经百战的彭德怀及时识破他的诡计,毅然做出决定,停止追击,选定有利地形坚守待命。
这一战略却引起朝鲜领导,苏联驻朝大使,以及志愿军内部不少指战员的不理解。尤其是苏联大使见彭德怀说服金日成后,并且取得一致意见,苏联大使拉佐瓦耶夫教训起来,“你应立即下令继续追击,一直打到釜山,活捉李奇微!”
彭德怀生气了,“我是司令员,我要对人民负责,对我几十万将士的生命负责!”
“你右倾,我要向斯大林和毛泽东告你!”拉佐瓦耶夫拂袖而去,彭德怀没有理睬他。苏联大使走后,洪学智说:“中朝两军内部都有速胜情绪,有的说:‘美军要速逃、美军要撤退。’有的说:‘快打、快胜,快回国’。”……
彭德怀踱着步说:“了解敌人是不容易的,了解自己也不容易,受了挫折往往过低估计自己,胜利了又往往过高估计自己。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是当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后,我环顾前后左右,确实非常害怕。眼看中朝几十万军队处在敌人的攻势的情况下,真是害怕得很,几天几夜睡不好。我军打到三七线后,左右沿海是美军的船队,敌人不下船就能利用舰炮打我军。我不能拿几十万军队的生命当儿戏。”
这时只有一人惊喜中,马上又转为叹息,内心之中暗自佩服彭德杯的胆识超群,他精心策划指挥美韩等联军,以为复仇和一展宏图、再树伟迹就在眼前,万万未料被彭德怀的,超级军事艺术家的迅速改变、调整、并揭穿他的计划而破解,使李奇微胆寒暗地称:“彭德怀是不可战胜的!难怪志愿军如此装备,如此供给极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却能一呼百应所向披靡呢。”
拉佐瓦耶夫专程向斯大林告了“御状”说彭德怀“右倾保守,按兵不动,不乘胜追击。”彭德怀也将与苏联大使,的分歧意见向中共中央作了如实的汇报。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的意见,并将朝鲜战场的情况电告了斯大林。斯大林回电说:“彭德怀同志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朝鲜战场的一切军事行动应听从彭德怀同志的指挥,即后,斯大林将苏联驻朝大使调回国内,并撤了他的职。
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伤亡36.6万人,其中阵亡11.4万人,饿死病死共14万多人,损失飞机230架,军费消耗65亿元人民币,合当时20多亿美元。不算北朝鲜歼敌数,中国志愿军单独歼灭联合国军70万多人 (含毙、伤、俘数目)。不算苏联空军击落美机数,中国志愿军击落美机1200多架。其中,中国空军击落的美机为330架,地面部队击落900多架;美军先后消耗军费830亿美元,虽比中国20多亿美元消耗费多40倍,但最后却不得不接受中国开出的停战条件。
为一个小山头——上甘岭,美军为首出动坦克200辆,大炮320门,飞机几百架,原计划花5天时间,付出200人代价拿下中国人扼守的上甘岭山头。结果打了整整43天,先后投入6万5千联军官兵,反复争夺阵地几十次。在倾泻200万枚炮弹和炸药/(密度恐为世界战争之最),付出伤亡2万6千多人惨重代价之后,依然拿不下这个小小三八线附近的上甘岭,你说丢不丢丑?如何能向美国人民交代?要知道,在二战的太平洋冲绳战役中,美军付出类似的代价,却能够全部歼灭精锐的10万日本皇军。(牛岛中将指挥的日本第32军)。
上甘岭中国军队只伤亡1万人左右,最后还以一个排坚守阵地到胜利。
在写总结朝鲜战争时,美国军界,包括李奇微(联军总司令),范佛里特(美第八集团军司令)上甘岭战役美军总指挥和克拉克,还有那位因瞧不起中国人而倒大霉的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总统撤职)等,都在写回忆录中都对比:美英,墨西哥军,西班牙军,普遍认为中国解放军的战斗力优于德军、日军,是1776年美国建国以来所遇见过最强的对手……
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