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做了就会有成果吗?

发布于 2021-10-17 20:29

作者 |白宁宁
一枚不断实现自己的95后

晚上好啊朋友,我是白宁宁。

最近我发现,不管是工作多年,还是刚毕业的人,都可能会陷入这样一种错误认知:
总以为把自己的活干完了,就等于是提交了自己的成果。

比如我们公司之前有这样一位销售同事。

他跑业务得配个助理:谈个项目,签完合同,把合同往部门秘书那一扔就当完事了,客户付没付首款他不管、交付完成了尾款有没有收回来他也不管,全都得其他同事帮他跟进。

有一年,他有一个客户,项目做完好久了都没有付尾款,年底算总账的时候,财务让他去催款,他给对方打了个电话,对方支支吾吾,他心知对方有意在拖,就跑到对方公司去直接找人去了。

他在对方公司磨了一天,把对方的负责人、财务和领导都磨了一遍,对方却一直在跟他打太极,他最终也没有要到钱。然后,他就回公司了,跟我们的财务说:能做的他都做了,剩下的事情他也没有办法了。

最后还是他们部门主管去把款要了回来。

 
仔细想想,在我们职场中,也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状况。

比如写个宣传海报的文案,一共就一百多字,能有十来个错别字,很多时候查都不查一下就丢给设计师。
偏偏可能对接的设计师也不看一看,直接就复制粘贴上去了,于是出正式的海报上顶着大大的十来个错别字,真是太尴尬了。

这样的一些工作表现和做事习惯,其实都存在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把动作的完成当作任务的交付,把完成任务当作完成结果。
 
但是,当领导、客户、同事把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交给你去处理的时候,他们的期待绝对不会是仅仅让你完成“做”的这个动作,他们想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能为他们带来价值的结果。

只有当我们能交付给对方一个满意的结果,这件事情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

这是一种对结果负责的态度和工作思维,也是对方评价你是不是靠谱,值不值得继续培养、晋升或合作的标准之一。
 
其实,对结果负责这个道理,早已是老生常谈,几乎没人不知道。

可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那么多人做不到、做不好呢?

我想原因可能有三方面:
 
第一,不知道要交付什么结果。

就拿文章最开始提到的那位销售来说,他为什么总是签完合同就当完成工作了,不去跟进后续的合作事宜呢?

那是因为在他之前工作的公司里,销售人员的工作的确是到签订合同这一步就结束了,后续的工作另有一个团队的同事去跟进,所以在他的脑海里,根本就不存在后续合作事宜这些东西。

这就是我说的,不知道要交付什么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在布置任务和接受任务的时候,很习惯于用一些抽象的,或者需要一定背景信息才能理解的词汇。

这样的词汇对于安排和接受任务的双方来说,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但这些理解的差异很容易被过于抽象的概念掩盖掉,让大家相互都以为了解了,这会导致对任务最终结果的理解模糊不清、有偏差甚至是背道而驰。


比如,领导让你去策划一次年会,“策划”这个词听起来,抽象又模糊,对吧?

有的人认为策划就是设计、创意,只要想出一些年会的创意活动、主题,出一个设计思路就可以了,所以他最后拿出来了一个创意设计方案;

有的人认为策划是把整个年会组织的过程统筹起来形成一个执行的步骤流程,所以他最后拿出来了一个年会组织执行方案;

有的人认为策划就是把年会的所有事情,包括创意设计、活动安排、嘉宾邀请、执行等等全部做好,所以他最后组织了一场年会。

可是,究竟哪一位的理解,才是真正要交付的结果呢?

没有人真正知道,大家都只是在猜。
 
这种不知道要交付什么结果而导致的无法对结果负责的情况,本质上是任务目标的缺失。
 
第二,没有把这件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我最近借宿在我姐家,经常帮着辅导我的外甥女做作业。

小家伙做作业,目标是把练习册都填满就行,选择题随便选一个就好;填空题嘛,今天学到的新词随便找一个往上填,反正答案总归逃不出这几个的;作文嘛,最讨厌了,不会写,你告诉我该怎么写吧,你说怎么写我就怎么写。

好不容易把所有要填的地方都填满了,把作业本一合:“我要去玩了,你说的我做完作业就可以玩的!”

然后开始了撒欢地玩。

至于老师教的东西是不是学会了,作业做得对不对,不关我的事,反正舅舅和妈妈会检查的,他们会告诉我该怎么改的。

 
想想看,这家伙做作业,是不是跟职场上的许多人很像?

为什么对自己的作业那么不上心、无所谓,做完了就算呢?

那是因为啊,她就没有把做作业这件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对待:这是家长和老师强加给我的任务,又不是我要做的,它还耽误了我玩耍,所以我能做完就不错了,还想要我怎样?

事实上,如果我们内心里没有把自己当成这件事情的责任人,没有我要为这件事情负责的意识,就不会去思考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应该做成什么样子,只会根据外界的指令,像机器人一样把该做的动作做完,那又怎么可能会对事情的结果负责呢?
 
这种不把自己当责任人而导致的不愿意对结果负责的情况,本质上是责任意识的缺位
 
第三,不知道该怎样实现结果。

让我们回到前面销售人员催款的例子上,他去催款,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的,那就是把钱要到;他其实也有对这件事情负责的意识,不然他也不会在电话沟通无效之后跑到对方公司去,在相关的人员面前磨了一天。

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把钱要回来。

无奈之下,只能由主管出马把款要回来,用上了各种软硬兼施的谈判手段。

他的问题不在于目标的缺失,也不在于责任意识的缺位,而在于谈判能力的欠缺他没有能力去实现他想要的结果。
 
这种情况,在新员工、年轻员工身上发生得更多一些,由于职场经验不足,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表现上也相应的会有所欠缺。

但往往领导、客户在安排任务、提要求的时候,不一定是因应你当前的能力水平设计的,所以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安排时有发生。


有的时候,超出得不是很多,稍微努努力就能够想办法做到,这样的任务反而是促进我们进步和成长的好机会;但也有那么些时候,任务安排超出能力范围太多,让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办法做到,就出现了无法实现结果的情况。
 
这种不知道应该怎样实现结果而导致的无力对结果负责的情况,本质上是个人能力的欠缺。
 
既然我们清楚了原因,那么该如何如改变呢?

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明确目标,就交付结果达成共识。

既然是因为大家对任务目标的理解不一致导致的目标缺失和偏差,那我们就想办法在任务开始之前对目标做一个共识。


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汇,不要光靠猜。

要做的事,刻意地去就那些模棱两可的词汇做一些澄清和共识的动作,最好是放在具体的场景里,去诠释清楚,再问问对方:“我这样理解对吗?”

比如前面提到的策划这件事,哪怕最终知道是要出一个执行方案,你也还可以就执行方案做一次澄清,比如找个实际的方案样例对照着问问是不是要的是这样的东西。
 
第二,对标交付标准,用行动牵引意识。

想要在短期内转变一个人的意识,太难了。

但转换思维,其实我们是可以通过行动去做一些牵引和约束的。

在前面明确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交付的标准敲定下来,而且越是详细的、可量化的越好,在交付结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照着这些标准去看看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要求。

比如,交付宣传海报文案,不能有错别字,否则发回重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避免错别字了,不是吗?
 
第三,协调资源,提升交付能力。
如果一件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太多,因为短期内的确也不太有可能通过迅速提升能力来实现结果的交付,这无可厚非

可是想想,职场之所以是职场,正是因为这是个追求协同工作的地方。

一个人固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你还可以求助他人、求助团队,比如催款催不到,完全可以自己去请求主管的协助,而不是交付一个“做不到、没办法”的结果,再等组织层面去做协调安排,让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要知道,在职场这种协同工作的地方,你的交付能力绝不仅仅限于你个人的那点点能力。


写在最后

“对工作负责”这个道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END-
加入我们,一起精进成长






活力·思辨· 探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