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诗人余秀华,因作品中直白露骨的情欲表达而遭受争议;脱口秀演员杨笠,因“普信男”的言论背上“制造男女对立”的骂名;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因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学校甚至被质疑对男子不公……她们的本意并非引来争议,只是如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所说:“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礼教、道德加诸在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女性要背负的压力并不是无形的,它已经蔓延到了网络上、生活中。/Unsplash
所以,女性想要从被噤声的命运中挣脱,自由做自己,势必是一场不那么容易的持久战。在社会普遍希望女性可以成为“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的情况下,剧中四十岁的陈嘉玲,依然有拒绝的勇气,选择将人生推倒重来。比起安稳到让人“动弹不得”的“舒服”,陈嘉玲更想要一种遵从内心的“舒适”。她用反叛和拒绝鼓舞着女孩们:不必长成别人期待的模样,成为自己才更重要。陈嘉玲之所以被这么多人喜欢,就是因为她拥有我们一直不敢拥有的想法。/《俗女养成记》
在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女性有勇气选择跳脱模板式人生,为自己而活。去年11月,一条“56岁阿姨逃家自驾游”的视频让苏敏在网上火了起来。当同龄人大多在家安度晚年,她选择离家出走,不再忍受多年来压抑的婚姻和无尽的家庭琐事,为自己活了一回。离家将近一年,在不久前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苏敏依然紧握着自己的人生方向盘,表示特别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玩完了国内,还要去其他国家看看”。不再是照顾好工作的同时要为丈夫照料家务的妻子,不再是时刻被孩子需要的母亲,不相信“什么样的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苏敏,终有一回看到了更自由鲜活的自己。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弗朗索瓦兹·萨冈则说:“我不能说‘成为我自身’,因为我仅仅是一块可塑的面团,只不过它拒绝任何模子而已。”太多因素左右女性的选择,质疑和说教阻碍她们自由生长,但“理应如此”从不存在,女性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评判和标准里,在他人制定的规则下自我束缚。就像这支影片里,有人人到中年依然有勇气放弃稳定,奔赴梦想;有人不执着于白瘦幼的审美标准,能看到自己独特的美;有人勇敢走出不合适的婚姻,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有人过了所谓的“适婚年龄”依然享受单身……在茫茫人海中,曼妮芬找到了不同身份、背景、年龄的女性们,以真实女性群像展现了当代女性的困惑与成长。可以看到,不只是工作、伴侣、朋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都不将就把自己硬塞进不合适的“尺码”,在努力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不需要因为他人的评判而动摇,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如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写的,“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在品牌创立25周年之际,曼妮芬拍摄的这支影片,记录下不同女性的成长,呈现她们形态各异的美,也给予更多女性坚持“不将就”的底气,去勇敢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从豆蔻、而立到耄耋,从女儿、妻子到母亲,女性不断成长,经历角色转换,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但在挫败、迷惘、挣扎过后,生活中那些不确定的事情终会慢慢水落石出,你会越来越知道自己是谁。而在这过程中,曼妮芬一直在温柔陪伴女性成长。作为成立25周年的内衣品牌,被很多人称为最懂女性的内衣,不仅因为曼妮芬愿意倾听女性心声,更在于它能实实在在读懂女性需求。 “懂”的本质是专注。在一切都在求快的时代,曼妮芬有一颗难得的匠心,25年来只专注一件事——内衣,让尺码和杯型去适配人,而不是反过来。几十年默默地坚持与潜心研究,只为了让更多产品适配更多的女性,为了不同年龄、不同身形、不同风格的女性都能够穿上自己合意又合体的内衣,让女性不同成长阶段都能被满足。她以内衣作为载体,陪伴女性一生,也传递无声的价值观:女性,不需要在功能与美感间做“将就”的选择题,人生也一样。这,是曼妮芬之所以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好口碑的根本原因。 固然,社会环境有待改善,但在诸如曼妮芬这样懂女性的品牌的支持下,一定能激励更多女性更从容勇敢地面对人生,认清自己,探寻适合自己的理想生活,紧握对自身命运的主导权。如作家祝羽捷所说:“我愿竭尽全力地裂变,一寸一寸地开拓自己未知的疆域,一层一层地破茧而出,直至毫无保留地成为我自己,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人。”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而最好的,不过是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一生”,“一适”,就足够。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