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吃的,真的是你想吃的吗?
发布于 2021-10-18 08:48
你想吃的,真的是你想吃的吗?
很多减肥失败的人,经常抱怨自己没能控制住自己的食欲,他们把减肥失败归结为食欲太强。也许,他们的抱怨是对的,食欲就像一条“狗”,一条生活在我们脑子当中,控制着我们嘴巴的“狗”。
食欲这条“狗”的肆意妄为,实际上是受两条“绳子”管控的。一条由大脑中的下丘脑弓状核等室周器官控制,发挥作用的是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受到身体循环系统中的激素调节,我们把它称作“激素调节”;另一条,由大脑中的孤束核等脑神经传入中枢来控制,发挥作用的是胆碱能迷走神经元,接收肠道迷走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调节,我们把它称作“肠道调节”。
食欲调节的“自动驾驶”模式
激素调节就像自动驾驶模式一样,不需要主人每天都发出指令,自己会按时按点地调节食欲,操纵的是长期的食欲。一年365天,一日三餐都是靠激素调节的,到了饭点,激素就会准时出来提醒“狗狗”,该吃饭了,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动化调节程序。
控制长期食欲的激素一般来自胃肠道和存储能量的组织,激素类型也有两种,一种是引起食欲,另一种是抑制食欲。引起食欲的激素有胃饥饿素,它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种“开胃”激素,由胃产生。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来源和作用。肚子饿了,“咕噜咕噜”的叫声就是由它控制的,告诉人类该吃饭了。
如果人们在几个小时内不进食,胃饥饿素在血液中的水平就会持续升高。胃饥饿素一旦分泌,“狗狗”就开始乱叫,人就会开始寻找食物并开始进食。
但是,人也不能总是这么吃啊,吃多了胃肠道受不了,所以,当人吃饱了的时候,另一种激素该出场了,它就是脂肪组织产生的瘦素。从名字上看,大家就知道它的作用可能跟减肥有关。
实际上它的作用不是减肥,而是调节长期的食欲,是一种厌食信号。在饭前,胃饥饿素引发食欲,饭终,瘦素抑制食欲,这两种激素的交替出现,精确调节着人类的长期进食行为,共同维持着人体的能量摄入平衡。
食欲的精准调控离不开肠道菌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激素来控制食欲呢?进食过程需要精确控制,长期和短期的协调控制必不可少。每一次吃饭的冲动都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而且还能够根据身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对其进行微调。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必须要靠人类吃下去的食物维持生存。
正是因为肠道微生物要靠我们人类吃下的食物维持生存,所以,微生物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它们也有食欲,也可以发出自己的食欲信号,告诉大脑它们想吃土豆还是玉米。
人类摄取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直接和间接地被肠道菌群和人体利用。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食物,人类还需要肠道中共生微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微生物利用人吃下去的食物满足了自身生长的需要,同时把多余的提供给人类。人体既可以直接从消化的食物中获得能量,也可以间接地从肠道菌群的代谢中获得能量。
人类已经确定肠道菌群可以合成的B族维生素有8种,包括烟酸、生物素、核黄素、硫胺素、泛酸、叶酸、吡哆醇和钴胺素。此外,还有维生素K和一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
肠道菌群还为我们提供能量,它们会利用人体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把里面的膳食纤维分解为单糖,或者产生三磷酸腺苷,乳酸盐和丁酸盐等满足人体能量需要。
也就是说,肠道菌群并不是跟人类争抢食物,它们利用的食物基本上都是人体不能利用的“废物”,被它们二次利用后还会有一部分返还给人类,这些微生物们还挺“讲究”。
另一种情况,当人处于饥饿状态,肠道菌群则只能从人体能量储存中获得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时候肠道菌群的组成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调整为能适应低能量供应的菌群为主。
对于细菌来说,人体本身就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如果细菌得不到食物,毫无疑问,人体就会变成细菌的食物,微生物就开始“吃人”了!
它们要是饿了,生气了,后果可是很严重的。一些菌群会逐渐吞噬肠黏膜,导致肠黏膜变薄,肠壁受损,最终,引起肠漏。平时吃得太精,不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人和那些为了减肥经常节食的人,一定要小心不要把肠道菌群给饿坏了,“菌群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文字源自 —— 段云峰《晓杜知肠:肠菌的小心思》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