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热点素材解读 ;素材解读;适合话题

发布于 2021-01-28 07:42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森林培育实验室:小康路上的杰出团队

     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由科技部和浙江省共建,是区域内组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他们哪里有贫困户,就去那里去帮扶,他们的目标是大山深处没有贫困户。

他们用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一株“扶贫草”研创出“一亩山万元钱”的科技富民模式:竹子研究团队的专家们走进全国各地的山区竹海,为当地竹农送服务、送技术,做竹农的“智囊团”;干果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攻关,解决了山核桃、香榧等南方特色干果长期以来良种缺乏、繁育困难、结实迟、产量低等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特色干果产业的发展;森林药材团队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农民送技术、送服务,让数以万计贫困农民通过树下种铁皮石斛,找到了不砍一棵树也能脱贫致富的“法宝”。

    【素材解读】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根据大山深处的优势,用科技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他们在大山深处的扶贫,表现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勇于创新的精神。

       【适合话题】理性思维   实事求是   扶贫攻坚   工作创新

   肖龙:年轻人凭团结协作打破技术封锁

     肖龙出生于1988年的,从读书到工作,共发表SCI、EI论文15篇,被引用120余次,申请专利8项。光环背后,是肖龙及其团队紧盯国外最前沿科技进展、不分昼夜地辛勤耕耘。在得知西方科技强国纷纷开展高功率源小型化方面研究时,肖龙敏锐地察觉到该技术未来的广阔应用前景,他意识到只有掌握该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肖龙认为,年轻人单枪匹马难以突破外国的技术封锁,要想有所突破还要依靠团队协作的力量。于是他率领团队深耕科研,逐步攻关,终于突破关键技术,研制出世界首个全集成自由电子光源芯片,其指标优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新结果3个数量级。

     【素材解读】

      中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中国需要肖龙这样团结协作、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发明创新的青年科学家。我们也祝愿肖杰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时代的舞台上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适合话题】团结协作   克难攻关  责任当担   中国梦

         张继先:疫情上报第一人

     2019年12月26日上午,武汉新华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

,正在接诊。老人因发烧、咳嗽前来新华医院治疗。张继先凭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发现,拍出来的胸部CT片的表现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张继先敏锐地觉察到病例存在的问题,经过对病例的研究分析,愈发认识到问题严重。

她当机立断向医院汇报,在医院向相关部门汇报后,在专家组重视之前,张继先便将收治的疑似病例单独隔离起来。事后证明,这个决断无比正确。

    【素材解读】

     张继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能够敏锐地发现、科学地分析、缜密地思考,理性地对待,表现出优良专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担当。她敏锐地发现,及时上报,为国家制定政府,应对新冠病毒提供了依据,也赢得了宝贵时间。

    【适合话题】

     责任担当  理性思考   敬业精神   职业操守

   “量子波动速读”破灭,教育焦虑亟待化解

      2019年10月,某教育培训机构组织6到10岁儿童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大赛及日常学习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群孩子坐在一个大房间里,埋头快速翻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们指尖生风。按照培训机构的介绍,其主要原理是改变人类阅读的反映过程,即由“看、读、理解”省略为“看、理解”,没有了“读”的环节,阅读速度自然就大幅提升,最终达到用1到5分钟就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的水平,并准确复述80%以上内容。杭州、驻马店、深圳等地均有类似机构开展相关培训,收费在6000元每半年到26万“终身制”不等。

     类似明显有悖常识、常人不难看穿的伪科学、假把戏,却能忽悠不少家长笃信不移并且趋之若鹜。

    【素材解读】

     培训机构看透了众多家长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利用他们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理,辅以“科学”包装,诱使家长上当;从另一个角度看,许多人的心灵被攀比之下产生的焦虑情结绑架,丧失了理性看待事物的心智。

    【适合话题】

     理性思考   教育焦虑   教育培训  理性教育

批判质疑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统一发型:中学生和福州市教育局之辩

     中学生该不该强制统一发型?该话题引发了一场“辩论”。2019年10月,在福州12345网站上,一份自称“普通初升高的学生”对“初高中强制统一发型”提出“投诉”,教育部分对此作出了回应。

   “普通初升高的学生”的“质问”,并非简单地发泄情绪,而是很有自己的思考,还对此做了缜密论证,举出例子,提出“发型管理”与“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及各种学生群体出现的不良现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对含有批评意味的“投诉”,当地教育局没有急着驳回去,而是逐条对其意见进行了解释和回复,既有说理层面的“青春期爱美的同学容易把时间花在外在美的打理上,容易浪费宝贵的学习时光”;也有哲学层面的“整体与部分、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分析。

    【素材解读】

    对教育行政部分的措施,中学生采用“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做法或许值得商榷,然而,其体现的质疑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的;从教育局的角度,面对“质疑”,没有利用权力打压,而是耐心疏导,以理服人,也体现出人性的温度。

    【适合话题】质疑精神  平等交流   人文精神  青年教育

 996工作制: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加班

    996,是指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它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对此,马云回应称,能够996是修来的福报;而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表示“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其实,人们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爱劳动。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素材解读】

      普通员工“996”的质疑,从法律的角度看,完全符合《劳动法》的精神,从社会权益的角度看,是一种维权表现,也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企业家提倡员工奋斗没有错,但不能把正当的权益追求与“混日子”混为一谈。

   【适合话题】质疑精神  劳动与幸福   公民权益   企业精神

勇于探究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申怡飞:懂得反思的5G核心技术开拓者

     申怡飞两年读完初中,15岁就考入了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大一时,申怡飞开始放松自我要求,边玩边学,凭借良好的基础保持着成绩中上。进入大二后,他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实验,甚至把图书馆的一间阅览室变成了自己的“学习根据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三结束,申怡飞成为该学院十年来唯一一名拿年级第一的少年生,近乎完美的考试成绩让老师和同学惊叹不已。

     2018年4月,当中兴被美国全面制裁的消息传来,申怡飞触动极大,他争分夺秒努力钻研。2019年年初,申怡飞团队开创的极化码方案,被写入5G行业标准。只有22岁的申怡飞,成为中国5G最年轻的开创者。

   【素材解读】

    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惜时如金、刻苦钻研的人。申怡飞,也不例外,他认真对待对一节课、每一次实验,把图书馆变成自己的“学习根据地”,这为其取得惊人成绩打下雄厚了知识基础。更为可贵的是,秦怡飞的科研工作里,含有为国担当,创新进取的精神。

   【适合话题】

     敢于创新 为国担当  创新进取 刻苦攻关

      “氢弹之父”于敏:为国铸重器

     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氢弹之父”于敏用一生诠释着“为家尽孝,为国尽忠”的铮铮誓言。19617年,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批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他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于敏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那时开始,他的名字被封存了整整28年。这期间他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发表过。于敏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国家国防科技事业,研制出了“于敏构型”氢弹。

    【素材解读】

    他的姓名和事业都隐匿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然而丹心一片早已融进强国大业,自己的默默无闻,换来了中国的震惊世界。国家需要,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克难攻艰,铸重器,创伟业,炳千秋。

    【适合话题】

     家国情怀  勇于探索   担当情怀  平凡伟大

        徐恭义:造桥路上奔跑的“阿甘”

    徐恭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设计了50多座特大型桥梁,获得了桥梁工程技术界的“诺贝尔奖”——美国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

    “你和别人没有任何不同,你只有不停地奔跑、奔跑……”徐恭义这样说。30多年来,徐恭义主持设计了50多座特大型桥梁,获得过桥梁工程技术界的“诺贝尔奖”——美国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

    他们创性地解决了预应力混凝土主梁设计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至今仍保持同类桥梁的多项世界纪录。他撰写的悬索桥混凝土加劲梁的设计方法被美国悬索桥专业书籍作为经典案例收录。

    “我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桥梁。”这句话是徐恭义的座右铭。他深知,桥梁长期服役在复杂、恶劣的腐蚀环境中,只有在实用经济之上更注重耐久性,才能实现安全运营,建造出“留存永世”的桥梁。为此,他为笔下的每一座桥倾尽心血。“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最得意的作品,每一座桥回头看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徐恭义这一生都在为追求完美而不断努力奔跑着。

    【素材解读】

     奔跑在科学大道上的徐恭义,留下了点点闪光的足迹——时不我待,以奔跑的姿态对待科研事业;以完美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不断创造科研的奇迹;以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不断超越自我和世界。

    【适合话题】

     精益求精  奔跑人生  创新发展  超越自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