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的“上医治未病”的“上医”是什么?
发布于 2022-05-18 13:56
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 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文化传统注:未病,说到底就是自己身上不利于健康的坏毛病)。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 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 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 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未病先治,食用菌为何能如此调理病?
食用菌对人体有增强体质,有扶正固本、扶正祛邪的作用,所以对许多与抗病力强弱有关的疾病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对神经衰弱、哮喘、胃肠溃疡、肝炎、所种眩晕症、冠心病、糖尿病、风湿病、多中老年性疾病有直接作用,对肿瘤、肾功能衰竭、乙型肝炎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配合各种药物能加速各种疾病的康复,并可降低药物的副反应,降低抗生素等各种药物用量。食用菌对机体的这一作用中医称之谓扶正固本。
慢性病是一种渐变性的、症状不很强烈的疾病。慢性病是某些组织、器官退行性变化或感染病毒造成的。慢性病会使人降低工作能力,失去生活情趣。慢性病害怕同时患上其他急性疾病、不能耐受急性病治疗中的外科伤害或药物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我国一半以上的人患有各种类型的慢性病,如高血压、频繁性感冒、神经衰弱、关节炎、支气管炎、哮喘、习惯性便秘、白血球或血小板低下、慢性胃炎、肥胖、高血脂、高血粘、血管硬化、冠心病、慢性肝炎、胆囊炎等,这些慢性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慢性疾病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有限。除抗生素等少数药物外,西药治病大多只能治症。西药治病大多是先治症。实际上药物对疾病只起抑制症状作用,而疾病本身大多是在症状消失后靠自身康复能力消除的。除抗生素外西药直接治好的疾病不到疾病总数的8%。治疗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西药治疗慢性疾病常常会发生严重副反应。
很多慢性病若去医院必定给药,但不去看病也能熬过。长期比较,治病和不治病没有本质差别,而且现在误诊率也相当之高,所以最好的治疗方法还是依靠提高自身抗病和康复能力实现健康。国外现在提倡应用生物修复剂,中医叫扶正固本、扶正祛邪法治疗慢性疾病。
食用菌调理慢性疾病有非常良好效果。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源,直接根源、间接根源都是组织病变,细胞病变。而食用菌真菌多糖成分有修复细胞损伤、提高细胞受体敏感性、恢复内分泌功能、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机体自身康复能力的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