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学生欺凌:家长能做什么?

发布于 2022-05-18 14:05

每每校园欺凌事件舆论过后,似乎有关讨论平静下来,这一方面源于媒体追逐热点的功利,热点过后,追逐另外热点;
 
另一方面是类似事件多发,人们见怪不怪,感觉无奈和麻木。
 
校园欺凌,国际上也叫“霸凌”,是从英文“bully”音译而来,指恃强欺弱者、恶霸。
 
我们知道所知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大多来自网络,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的欺凌和暴力事件都会传到网上,所以,我们所知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防治学生欺凌,家长不要成为“最后一个知道的人”。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家长怎样辨别自己孩子遭受欺凌?
 
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欺凌,而且孩子遭受欺凌不会主动和老师、家长说。

那么家长如何辨别自己孩子遭遇欺凌和暴力呢?可通过以下情况判断。
 
1.孩子害怕上学,找各种理由推迟上学的时间,或者去学校时走某些隐蔽的、环形的道路。
 
2.出现其他焦虑的表现,如尿床或做噩梦,尤其是早上一到上学的时候就头疼或者肚子疼。
 
3.书本或者衣服被撕裂及其他物品损坏,或者身上有伤痕。
 
4.个人财产丢失。有时索要、甚至是偷窃家里的钱物,撒谎说老师收费(可能被同学索要钱财)。

5.在校没吃饭(可能饭钱被讹诈)。
 
6.接到神秘的、令人不安的电话。
 
7.从来不带其他小朋友回家,很少被邀请参加同班同学的社会活动。
 
8.变得脾气暴躁,对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发脾气。
 
9.看起来沮丧、悲伤甚至威胁或试图自杀。
 
10.不能集中精力做作业,学习成绩下降。
 
11.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闪烁其词。
 
12.携带或试图携带防卫工具(棍子、刀等)去学校,并且表现出“受害者”的肢体语言,如拒绝眼神交流、耸肩弓身等。
 
13.出现逃学现象。

14.告诉家长不想上学了,或家长送孩子到校后,害怕家长离开。

二、受害孩子的家长如何应对欺凌和暴力?

1.第一件事情便是直接与孩子讨论。通常孩子会因为羞耻和尴尬而不愿和父母谈论。
 
所以应该要适时鼓励,让他们知道可以信任你,并且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协助。
 
2.暂时放下其他事物,全时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表示对孩子的坚定支持和爱护,稳定孩子的情绪。
 
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如果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联系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帮助。
 
如果孩子不愿说出具体情况,也不要斥责其懦弱、没用,而是耐心陪伴,鼓励和等待孩子说出实情。
 
3.与学校合作确认孩子的安全。确认学校是否对施暴行为有所处置,且学校对学生的管教和注意是适当的;
 
如果施暴的情形发生在往返学校的路上,那么应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上下学,或亲自接送孩子直到问题解决。
 
4.如果你的孩子内向害羞而缺少社交,应多帮他安排兴趣相符的社团活动,培养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并且建立自信心。
 
无论孩子表现出何种行为和状态,都要耐心陪护。
 
5.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共同建立一个安全且温暖的环境。
 

6.必要的时候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防止孩子被欺凌。欺凌者发现无机可乘,时间长了,会打消实施欺凌的念头或转移欺凌目标。

三、实施欺凌孩子的家长怎么办?
 
1.跟你的孩子、老师或学校相关人员讨论校园暴力行为,在讨论中让孩子明辨是非。
 
切忌认为孩子没受别人欺负就行,从而不闻不问,这样是害了孩子。
 
2.清楚明确地告诉你的孩子你不能容许这样的行为,学校、老师、社会、法律都不容许这样的行为。
 
跟你的孩子讨论受害者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让孩子设想自己被欺凌的感受,决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好玩”之类的理由。
 
3.安排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惩罚,惩罚的方式要与你的孩子的施暴行为有关,且符合他的年龄与身心发展,
 
这样的惩罚可宣示你的权威,表明做错事会承担相应后果,并有效阻止施暴行为。
 
4.增强你对孩子参与活动与行踪的掌控,并了解他与哪些人往来,是否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
 
花时间陪你的孩子并且为他们制定合理的活动规范。
 
5.与学校合作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转变情况。
 
6.赞美孩子非暴力行为,悔改与担当负责的表现,遵守学校规范与家庭家风的也值得鼓励,只要看到孩子为改善施暴行为而努力就大力赞扬他。
 
7.如果你的孩子收看有暴力的电视影片、卡通或是玩暴力的电玩,这些都会增强他的暴力与攻击行为,建议改变全家的娱乐习惯。
 
8.确保孩子没有看到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家庭中暴力行为的模范会导致他在学校使用暴力,也会影响到他以后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旁观孩子的家长怎么办?
 
1.认识到,如果孩子与欺凌者关系较近,是欺凌者的朋友,站在欺凌者一方进行帮腔,或声援欺凌者,拍摄欺凌行为和被欺凌者,也属于欺凌行为的参与者。
 
2.认识到,在现场即使没有实际参与,也是为欺凌者助威,纵容欺凌行为,因此,旁观行为也是错误的。
 
欺凌者在人多时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而加重欺凌和暴力行为,因此,纯粹的旁观者也不能说跟事件完全无关。

3.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家长要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引导孩子的认知。

4.告诉孩子,既不能实施欺凌和帮助实施欺凌,也不能做旁观者。如果与双方都不认识,也不能为了看热闹而旁观。 

5.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避免目睹欺凌事件造成心理伤害。
 
6.防止孩子涉入欺凌事件。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
 


我们都会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严格不是严苛,不是辱骂,不是逼迫。

孩子长大很快,孩子的成长却是一个缓慢而长久的过程。
 
家长应做的就是耐心陪伴、沟通、关爱,引导孩子自主判断对错,自我形成认知,相信孩子有追求进步的意识和能力。(END)



来源:校园安全频道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