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消费”成为生活新常态
发布于 2022-05-18 15:32
预约成为生活常态
“您好!我想预约明天上午十点半做牙齿,可以吗?”时下,原本只出现在特定场合的预约制,已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医疗到餐饮,从旅游到康养,从美容到健身,“预约消费”已渐成新常态。
专家指出,这种大众预约消费的养成,恰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体现,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可以促进健康安全与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预约消费渐成新风尚
与以前进店就能消费有所不同,这几年受疫情影响,不少消费场所因为限流所需,纷纷实行“预约制”,而市民也在不断培养新的消费习惯,“预约消费”渐成新风尚。从百姓购物、旅游、参观、就医,到各种课程培训、驾考,“预约”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响最明显的旅游行业,国家鼓励景区尤其是资源脆弱型景区推行门票预约,考虑到有些景区容量有限,通过门票预约一方面可以保障游客的体验度,同时也更好地保护景区,维护品质。预计到今年年底,5A级国有景区将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
当前,随着疫情逐渐散去,各行各业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美团研究院报告显示,为了方便游客预约购票,全国许多景区都推出了门票在线预约功能,门票线上预约逐渐成为景区运营的标准配置。
不过,后疫情时代并不意味着疫情完全过去,疫情防控将成为常态化工作,而“预约制”无论于出行限流还是疫情追踪,都是值得长久推行的有效防控措施。
“对不起,本店实行预约制,请您提前预订再来好吗?”“五一”过后,市区涂门街一家颇受欢迎的东南亚特色菜餐饮店坚持预约制,拒绝安排未经预约就直接上门的顾客进店消费。虽然这样做可能导致部分随机而来的客人流失,但店家表示,由于店中当天的新鲜食材储备量都是根据客户提前预约情况准备的,有预约的客人如期而来就能尽快落座,而临时增加的客人却可能因为不在计划之中,一时无法满足消费需要,反而影响本店的服务质量和口碑,因而宁可采取预约制增加顾客的便利度和安全性,也不能贪图一时的客流量。
事实上,预约制不仅使人们可以节省大量的排队等候时间,而且可以享受到贵宾式的贴心服务。“五一”期间陪母亲到口腔医院看牙齿的市民郑先生,通过事前预约,提前做好准备,不仅避开了拥挤的等待,而且享受到客服人员“一对一”的热情服务,让他和家人体验到预约制带来的便利度和安全性。
数字化赋能柔性服务生态
据悉,越来越多的医院将预约挂号、远程门诊、线上付费、药物配送等功能上线“互联网医院”,普通患者可以直接在网上预约看病,通过“屏对屏,一对一”的方式就诊,减去了排队挂号等中间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医院资源利用率,同时降低了患者扎堆、交叉感染的风险,使普通患者在家对着屏幕就能把病看好。
预约就医
除餐饮、医疗、旅游等行业外,商超服务更是直接搬上“云端”。基于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越来越多的商超推出了“网订柜取”“网订店取”,这种随时订随时取的预约方式,也让上下班族可以机动购物、取物,而不必为无处停车、交通拥堵而烦忧。而社区便利店、农家店根据居民预约下单,直接派货上门,更是成为目前普遍流行的做法。
预约制不仅为各行各业的复苏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重要手段。预约出行减少了人们跑空的概率,到了景点人挤人、停不下车、买不到票等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服务经济的主动融合,落脚点应该是改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供给侧建立起一种共赢的生态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循环中,“预约经济”“预约消费”这种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有利于引导供给侧打造数字化的柔性供应链和服务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当然,预约制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对于有的不善于进行预约的老人来说,应在设计预约服务的时候,为他们留出一个“绿色通道”,予以温情对待;而从经营角度来说,很多商家不愿意拒绝未提前预约的自来客人,对讲究翻台率的小餐厅来说,预约制也并不十分适用。需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采用更科学、更灵活的方式,精准对接需求,完善相关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分门别类地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