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月汽车销售为0,为什么新能源车还能涨涨涨?

发布于 2022-05-18 17:49


4月以来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已经很直观地体现在一连串数据中了,比如4月新增社融同比腰斩,地产销售同比降39%,社零同比降11.1%。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上海4月汽车销售数量是0。

 

无论燃油车还是电动车,上海4月一辆车也没卖出去。

 

再加上美联储加速退出、俄乌冲突大宗涨价加剧成本压力——多重利空因素夹击下,新能源车板块在4月创下了今年以来最差月度表现:中证新能源车指数(930997)单月最大跌幅超26%(wind)。

 

但是,4月底开始,新能源车板块随大市开启了一轮有力反弹,并且超越需求能见度更高的光伏,成为两市领涨龙头。截至昨日,底部以来中证新能源车指数(930997)累计涨幅已近24%。

 

疫情让新能源车今年少卖了至少一个月,为什么新能源车板块还能涨涨涨?


首先,供给端正在随着上海复工复产而加速恢复正常。

4月板块下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海及周边地区汽车产业链停摆。车生产不出来,销售数据自然很差。

汽车产业特点是产业链长、环环相扣,少一个零件都没法正常生产。比如之前就出现过一间线束工厂发现阳性静默、结果下游整车厂不得不跟着停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新能源车产能严重受限,比如特斯拉,4月交付量还不到它正常产能的1/10。

但近期,随着上海感染病例快速下降,汽车产业链的复工复产正在加速推进中。到下周起,上海最大两家车厂有望恢复双班,也就是完全回到正常状态了。

整车厂重启起来,整个产业链才能跟着顺利发动。从产业链的反馈来看,电池及中游材料近期的排产相比4月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5月平均恢复至疫情前70%-90%水平,甚至部分公司排产情况好于疫情前。


其次,需求端也比市场想得更有韧性。

今年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市场对新能源车需求的担忧一直存在。近期在疫情扰动下,这种担忧更被进一步放大,市场担心居民收入增长受阻会削弱新能源车的消费能力。

客观说,新能源车作为一种可选消费,需求的确会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4月在疫情冲击下,汽车消费砸了个大坑,新能源车即使表现远好于燃油车,环比也有显著下滑。

但是,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今年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据说近期卖方路演,有个逻辑特别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今年剩下的时间,行业恢复的节奏、力度虽然还有待持续跟踪,但起码有一件事现在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今年最差的时候大概率就是4月份了。

实际上,新能源车需求侧5月以来的边际改善已经好于市场预期。国信证券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上牌12.0万辆,同比+52%,其中5月9日至15日一周,新能源乘用车上牌6.6万辆,同比+55%,环比+21%。(数据来源:国信证券《汽车“数”论周报第六期》,2022/5/17)该数据反映出新能源车的需求5月以来逐周加速恢复。

最近一些新能源车的预售情况好像也能验证需求的韧性:

昨晚一款合资品牌高端MPV预售,头30分钟订单超3000台、24小时订单近6000台,作为一款价格在33-46万元的车型,这样的成绩超出了包括投资人在内的大部分市场人士的预期。

同样是昨天的消息,美国最大新能源车龙头公司的电动皮卡已有超过100万人预订——在该车型还一辆也没交付的情况下。可能由于订单积压过多,该公司已暂停接受欧洲新订单。

欧洲4月新能源车销售环比也出现大幅下滑,但原因同样来自供给端——俄乌冲突导致来自乌克兰的线束配件短缺。该市场的需求似乎也不需要担心,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对媒体表示,市场需求依然强劲,大众在西欧积压了30万辆电动汽车的订单。他补充说,在欧洲和美国下电动车型订单的客户将无法在2023年之前提车。


最后,政策利好可能在需求下滑之前到来。

最近新能源车板块反弹,也隐含了对未来政策的积极展望。

今天就有媒体报道: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汽车下乡政策有望于6月初出台,鼓励车型为15万元以内的汽车(含燃油车及新能源汽车),每辆车补贴范围或在3000元-5000元。业内专家预计,汽车下乡将促进燃油车20万-30万辆销量,促进新能源汽车30万-50万辆销量。

另外,市场对于新能源车补贴、购置税优惠的延期也有一定期待。

汽车市场体量庞大,在社零中占比10%以上,权重最高,如果算上整个产业链,产值更大、对经济增长影响更明显。在今年的宏观背景下,汽车的确可能成为稳增长、稳消费的重要抓手。

其实,不用等中央层面政策出台,我们已经注意到很多地方政府,如广东、深圳、江门、义乌等,在疫后都不约而同地发起汽车消费补贴,对新能源车补贴额度在3千元至1万元不等。

后续其他地区也有望跟进。而这些政策刺激无疑对新能源车需求会形成支撑。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所载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自行承担任何投资行为的风险与后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