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了天文

发布于 2022-05-19 00:48

Memory

    毕业季,看得出来,同志们都有很多话想说,一个个是文采飞扬。看着大家先后分享自己的经历与心得,我也几乎是按捺不住,想要将我这几年的一点收获与大家共享。奈何手头还有毕业论文要做,与之鏖战良久,总算于前一阵日子写完了初稿,这才有时间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过去的四年。说实话,相比许多同志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我自认为我的日子显得过于平淡,参加的社团也没有那么活跃(所以我还是挺羡慕方妈的,合唱团不愧是你科顶级社团)。当然这些并不是这篇文章想说的重点。如果问我这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我想应该是,我开始真正意义上向我憧憬的领域迈出了第一步。

    或许你们还记得,我曾将“天体物理学家”作为未来的目标。高中时期老班让我们填写过自己的梦想,当时我下笔可以称得上是“毫不犹豫”。其实这个想法是我在六七岁时就埋下的。当时家里给我买了一套科普的漫画书,其中一本叫《浩瀚的宇宙》,讲述的是主角几人通过一个画笔游历太阳系的故事。我或许是被书中描绘的那可望不可及的神秘世界所吸引,内心便记住了这一事物。后来听说研究星空的领域叫天文学,就自然立下了这一志向。话虽如此,我几乎没有做过任何与之相关的事情。唯二读过的还算与天文有点关系的书,《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都是青少版——它们的具体内容也几乎被我忘了个干净。直到大一学年结束,我对天文学的认识仍然处于非常模糊的状态。

    有时候我也会反问自己,我为什么执意要选择天文,我真的喜爱天文吗?大二上学期,抱着这种疑惑,我选修了薛永泉教授的《天文学导论》课程,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好消息是,通过这门课程,我的确对天文学这一概念建立起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它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我大概摸到了一些皮毛。但仅仅对这一领域进行笼统的介绍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我仍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天文的哪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热爱这门学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硬着头皮走下去。大二下的两门相关课程同样没能解决这些问题,若说有什么收获,大概是借助虚拟天文台软件体验了天文观测的过程、以及锻炼了英文文献的能力。

Decision

   ●  ●  ●  ●  ●  ●  ●


    学期末,便是全校性的专业选择。关于是否应该坚持走天文的道路,我仍然感到迷茫;但我逐渐意识到,我所遇到的问题,没有亲身体验可能是无法解决的。仅仅因为这种对于未知的迷茫而原地踏步显然无济于事。更何况,我内心的憧憬与追求依旧没有消散。既然如此,尝试去深入一下,探他个水落石出,有何不可?于是,我正式加入了天文系。

                                                             ●  ●  ●  ●  ●

●  ●  ●  ●  ●   Knology


    天文系的本科生课程仍然以通识为主,在某些领域的原理或细节方面会稍做深入。同级的学生中有很多牛人,他们应该是过许多相关的文献或是书籍,懂得许多方面的知识、亦或是了解许多领域的前沿,经常在课后与老师讨论成一团(且大都是些我听不懂的东西)。我则像是嗷嗷待哺的雏鸟一般,除去一些早已学过的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或是常识,基本算得上是从零开始学习天文学的基础理论。好在这些理论大都没有过于深入,加上在之前修过的课程中有接触过这些内容,故总体还是易于接受的。其中最折磨的课程莫过于蔡一夫教授的《时间与空间》了。虽然教程大纲要求较为简单,但蔡老师并不按常理出牌,硬是将授课内容从原本要求的狭义相对论拓展到广义相对论的许多基础理论,我也愈发难以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为了不让自己落下,我只得每周多花七八个小时硬着头皮去啃老师推荐的那本全英文的教材。好在结果是喜人的,我不仅拿到了4.3的绩点,更是体会到了理论研究的乐趣。当我对一个问题思索已久终于拨云见日时,当我第一次使用广义相对论中一些看似抽象的公式推导出牛顿体系的一系列守恒方程、感受到这种“降维打击”的威力时,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些知识所带给我的成就与喜悦。

Research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也积极寻找科研锻炼的机会,希望能切身体验科研工作。天文系研究领域繁多,尺度上,小到行星、大到宇宙,每个对象又可衍生出诸多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技术上,各个波段特点不同、反映的物质和性质不同、所用的仪器方法也不同。哪个方向适合我,我不知道,也没法思考这一问题。凭直觉从某一方向入手,有缘则继续深入,无缘亦是一段经历。我尝试的第一个方向是宇宙线。简单来说这是宇宙中的一种高能射线,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射线定位超新星等辐射源,进而探究银河系的演化历程。组里导师年轻有为,合作的同学们也很活跃。可惜的是,项目进展一段时间后,我便逐渐失去了兴趣,凭着仅剩的责任感完成了剩下的工作(毕竟这个项目是和其他同学一起报名的,不能自己跑路坑了人家)。后来,我有幸认识了国家天文台的李然老师,参加了他的暑研项目(后来成了我的毕设项目),并持续至今。天文的研究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浪漫,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并非星空和望远镜,而是一台电脑和没有温度的代码。读文献、码代码、debug,三足鼎立,分割了我在国台实习的每一天。幸运的是,这次我的兴趣并没有衰退的迹象。我依旧能保持热情,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现在我已经顺利保研到国家天文台,也决定了在完成毕业设计后继续留在现在的组里研究新的课题。至于我能不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我不知道,但也没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把现在做的事情做好,我相信时间自然会告诉我答案。


Starlight


  大佬拍摄的星轨

  极致美感


注:星轨是指恒星在拍摄过程中由于设备长时间的曝光而形成的轨道



我拍摄的星轨

 简约线条


On my way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为什么执着于天文。现在回想起来,我或许真的没有那么热爱天文,只是对她怀着一种最单纯的憧憬与幻想,想要揭开她的面纱、一睹她的面庞罢了。但正是这种美好的向往,为我指出了一个方向。我也庆幸自己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并真的借由此找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会失去兴致,不再走科研的道路;但我也不一定像周围人所说的那样只能当教师:凭着多年与bug斗争的经验去当一个程序猿,或是开始其他一些我想象不到的工作,都可以。知务一的小伙伴们或是其他有缘读到这篇回忆的人,或许你们也遇到过或正在经历与我类似的问题,尽管做足了情报工作仍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或者沿着正在走的路一眼看到底也看不到未来。我想,过多的思考可能也无济于事,不如沿着一条路坚持走下去,做好手头的那些事。毕竟,船到桥头自然直。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