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逐句解读: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发布于 2022-05-19 10:00


《道德经》逐句解读: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解读

绝:杜绝

巧:“巧”字的本义是技巧、技艺。后由本义引申为灵巧、工巧、精致、美妙和擅长之义。这里取:技艺高明。

弃:放弃

利:锋利,顺利,便利,利益。这里取利益。

盗:过河越界,劫物掠货;行窃,偷窃;行窃者,偷窃者。这里取偷窃者

贼:破坏,作乱叛国危害百姓的人;这里取危害百姓的人。

无:没有,与有相对。

有:持有,与“无”相对,占有、存在、保存、丰收、富有等。这里取存在。


大意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

所得3

法:对比法:放弃精致的物品和利益,与偷窃好物与利益为己所用相对比。

辩证法:

精巧的物品和利益引起人的贪欲,就会偷窃。

如果没有这些好物,和利益,就不会引起偷窃。如果放弃好物与利益,就不会有偷窃的存在。偷窃的存在,是因为巧利的存在。

这里应该是反向辩证。理解为:如果人们不提倡,不夸大精巧好物的存在,也就没有了价值所在,没有价值和利益,谁还会偷窃,也就没有了盗贼的存在。

事:好物,利益被偷盗占有的风气。

情:对盗贼的痛恨之情,好杜绝方法

人:所有人

有的解释为: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

我认为应该是:人们不推崇巧物和便利,那么就没有价值的存在,盗贼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如果不推崇事物的巧利,事物就不是好物,便失去了价值。人若是没有过份的贪欲,就不会冒险,也就没有盗贼的存在。

老子以一种辩证思维来理解事物的意义,真的是直透本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