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跨专业考研:合理规划+注意事项!

发布于 2022-05-19 10:47

22考研已结束,23考研的同学准备考研时,会考虑选择哪个专业?要和本科专业一样么?要换个专业么?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了喜欢但不同于自己本科所学的专业报考。


跨考有利有弊学姐梳理了跨专业考研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帮助23年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合理规划研考计划。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跨专业研考,并不意味着浪费4年大学时光。事实上,同学们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选择不同于本科的专业领域深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变,高校导师也开始倾向于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丰富自己学科研究的思维路径,以及一些专业研究领域的纵深程度。因此,对于跨考生而言,跨专业研考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学科素养。复合学科背景也会在日后的科研、求职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和优势。

挑战:跨专业研考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选择跨考就要求同学们走出本科学习的“舒适圈”。面对全新的专业课知识,同学们要转变思维方式,主动搜集新专业的行业动态,拓展新专业的知识领域。相较于选择本专业参加考研,跨专业考研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路,也是更加勇敢的选择。

合理规划很重要

同学们选择跨专业考研背后的原因是多元的,而每年考研在报名阶段只能选择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因此,想要“一战成硕”,同学们在决定跨专业考研之前要审慎。

1、明晰跨考的专业与本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度


例如,在过往考研中,理工类专业同学选择跨考经管类专业的较多,跨考成功率也较高。如本科学习数学专业的同学,在考经管类专业时,其本科所学的数学专业课学习优势就能更好地发挥,备考也会更轻松。

但如果同学计划跨考的专业与本科所学专业融合度不高,专业学习难度较大,比如本科没有学习数学想要跨考理工类专业,同学在选择之前就要慎重考虑分析后再决定。

2、新专业信息搜集

面对陌生的专业领域,同学们要提前做好专业信息搜集工作。毕竟是跨专业,在知识面的广度上很可能还是比不上本专业的同学。因此在掌握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备考计划很重要。

此外,跨专业考研也需要考生尽早准备专业课复习,尽快熟悉新专业的学科思维。提前开始也是为了确保专业课基础的扎实。毕竟相较于本专业的考生,跨考生的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限。导师也可能更在意跨考生的专业素养。

厘清限制少走弯路

决定跨专业考研后,同学们还需厘清跨专业考研需要的条件,从而在备考阶段少走“弯路”,高效备考。

1、要明晰专业限制。

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专业不接受跨专业考生。专业性要求高,会让人产生跨专业考生难以胜任以后专业学习和实验工作的顾虑。

2、要明确跨考专业是否需要专业基础。

对于跨考生来说,在专业学习之前,要了解所考专业是否要求专业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备考,还能明确日后专业学习要求,避免入学后专业学习压力过大而难以适应。

3、是否需要加试

跨专业考研加试一般是同等学力的考生,一般只要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不用加试。但是考上后有的学校要求跨专业考生补选一定学分的专业基础课程。

4、是否有地域限制

对于跨专业同学而言,跨考并没有地域方面的限制,跨考生也可以跨地区研考。只不过对于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校的“三跨”考生而言,备考难度较大。

5、分数线是否一样

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其分数线与本专业考生的分数线是一致的。不会说由于你原来没有学过,就对你放低要求,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遵从的分数线都是一样的。

趣说研考难度等级

等级一:本地区、本院校、本专业考研。对于这类考研同学而言,所拥有的备考信息资源优势较大,对本专业课程的了解程度也较深。因此,这类考研同学在备考时要利用好所拥有的优势。

等级二:本地区、本专业、跨学校考研,比等级一难度稍大。跨学校考研需要考生提前获取目标院校的信息资源,做好信息搜集工作。

等级三: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考研,难度等级居中。这类考生的备考优势在于专业课知识方面,比跨专业考研同学了解更为深入。难度在于跨地区、跨学校的信息搜集和获取上。

等级四:本地区、本学校、跨专业考研,和等级一相比,等级四最大的特点是跨专业。这类跨专业考生对专业课的复习要趁早,才能为成功“上岸”增添筹码。

等级五:跨地区、跨专业、跨学校,即“三跨”考生。这类考生是考研大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对于他们而言,这种选择需要勇气与毅力。他们在备考过程中要面对信息搜集的挑战,还要面对全新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压力,更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来源:北京考试报,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