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蓝海小探(上)
发布于 2022-05-19 20:05
引言:不同于正常投资标的,不良资产本身存在显著的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法律风险,再加上一般涉案涉诉的抵押物具备千万甚至过亿级别的资金价值,往往导致处置过程中的变数极高。
01
摸索廿年 回归初心
1999年国家赋予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Management Corporation ,简称AMC)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有银行和国企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全资产”的神圣使命,自此,不良资产业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20年间,行业历经“政策性剥离及接收”到“商业化转型试水”再到当前的“全面化商业时期”。
第一个时期不必多讲,国家队主导,四大AMC(东方、华融、信达、长城)作为业务领头兵,快刀斩乱麻地化腐朽为神奇。在解决了四大行国有不良资产剥离问题以后,银行业恢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风光,四大则面临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爆发的生存局点。
所以,第二阶段以2004年财务部发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为起点,四大AMC商业化转型试水,市场盘子铺开,供方从四大行扩大到股份行、城商行及非银行机构,收购资金也从政策性贷款转化为市场融资,各家场上见真章,“以时间换空间”的盈利模式显现锋芒,资产管理公司也在项目迭代中,不断积累,逐渐发展成为全牌照经营的综合金融服务机构。
第三阶段则从2018年开始,“结构性去杠杆”任务指令由中央财经委员会发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容,一方面,原有的“四大国有资管”寡头市场逐渐分解为“5+N+银行系+外资系+非持牌机构”的多元化格局,场内角逐愈加激烈,颇有全社会参与之势,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持牌AMC数量已达63(5家全国AMC+58家地方AMC),;一方面2017年以来国家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资管新规落地,金融监管趋严,对业内短线套利、通道及嵌套等类信贷业务加紧打击,引导金融管理公司脱虚向实、回归主业。
这个“回归主业”从何谈起,换句话说,随着各家AMC跨界整合资源实力的增强,在银行不良供给缩减的背景下,大家从2010年就开始试点处置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这样的“非金不良”购买易、账期短、处置快,预期回报比金融不良更高。几年发展下来,国家爸爸惊讶地发现,各AMC的非金业务不论收入规模还是利润占比,已然超过金融业务。但仅仅通过给问题企业融资但没有实质上的管理介入,却并未达到盘活资产的主要目的。所以17年监管发力,由国家爸爸及时出手纠偏,并且明确表示,不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优化配置资产为目的的不良资产业务,咱家长不鼓励。这样,套利时代终结,不良资产的蓝海初步得到宏观管制,回归初心步伐加快。
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21年全年共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3.10万亿元,诚然,在经济有所下行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每年新增的不良已呈万亿元规模,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升态势。2022年伊始,疫情重击,众多企业资金链断裂频频“暴雷”。另外,由于金融风险暴露具有一定时滞性,隐性不良规模巨大,市场积累的“坏账”亟待出清。大势之下,仿佛也只有不良资产业务才能在这经济下行时期出示绿色的健康码了。
02
神仙打架 冷暖自知
不过看似一片蓝海的市场,其本质绝对是神仙打架,场内波谲云诡。不同于正常投资标的,不良资产本身存在显著的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法律风险,再加上一般涉案涉诉的抵押物具备千万甚至过亿级别的资金价值,往往导致处置过程中的变数极高。
回顾2020年12月正式的庄胜信达纠纷案,长达7年的诉讼长跑,牵扯多方的利益纠葛,涉案抵押物为位于北京二环宣武门附近的A-G共7个地块,按照每平米17万元的单价来计算,总价值已逾300亿元:1992年,北京市原宣武区在香港招商引资,庄胜地产竞得宣武区的危改工程,但2004年因资金链断裂,项目停滞。彼时的庄胜地产面临40亿元巨额债务和7项地块查封在即,濒临破产,遍寻债务重组合作方无果,危势下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北京分公司看准时机,一面主动操刀解决欠款,一面受让地块开发权,可谓双赢。自08年至今,北京房地产高歌猛进,这7项黄金地块增值自不待言。谁知峰回路转,2013年庄胜对信达发起诉讼,诉讼点在于对项目公司信达置业转移股权事项的分歧,自此兵戎相见,纠葛7年。2020年8月最高院二审判决下来,地块重归庄胜所有,还有巨额违约金偿付,资产管理公司暂时铩羽,此外,该案主审法官也提出辞职,这不禁让笔者唏嘘,AMC叵测之巨可见一斑。待到2020年12月,结局再次反转,2020年12月,最高院作出再审判决:撤销8月的判决结果,维持一审,即驳回了庄胜此前提出的返还地块项目权益等全部诉求,要求其按期移交项目拆迁资料。同时,根据信达置业及中信国安的承诺,将庄胜对信达置业的持股比例由20%提到35%。自此,“农夫与蛇”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不过据笔者了解到,庄胜公司董事长对判决结果并不服,并称还将继续维护公司权益。后事如何,还待观望。
不仅周期漫长过程维艰,不良资产自带的“复杂”属性也不可小觑,2017年6月,万科551亿元鲸吞广东国投旗下广信资产包,核心资产是广州市区内16宗高达211万平方米的可开发土地,估值2千亿以上,业内一片看好。如今五年过去了,万科累计投资数百亿元,但土地清收率尚未过半。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债务债权纠纷横在眼前,这个在王石离职时称之为“离开万科的大礼包”,现在连业内高手的万科都难以痛快地“解包”。好在万科虽然经验欠缺,但一直走在积极寻找破局思路的征程上,2020年6月,企业引入包括信达资产在内的7位战略投资者,共同成立了“中信信托·广州万溪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一起做接包侠,众高手齐出手,合作开发盘活资产。万科及战投们不仅要对资产做剥离,对债券做清算,还要对老地块的规划重新进行调整,重新申报容积率等,可喜的是,截止2022年一季度末,16个地产项目已胜利解锁3宗,首宗“万科·喜悦里”2021年3月开盘当天售罄,二宗“万科金域曦府”2021年国庆开盘,至本月已热销破百亿,三宗是位于广州越秀老牌城区的荣华南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目前已经开始动工。诚然,5年盘活3项,速度不算快,在时间就是资金成本的时代,解锁的时间越长,意味着付出的代价越大。但是,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明确表示,“如果所有麻烦都通过别人去解决,能力就不在我们身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来做,哪怕是引进各类合作方后,操盘的仍然还是我们的团队。”这样的信心和坚守,才是神仙打架后能够突破困境的基石!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