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 知乎高赞官方号,精选知乎高赞图文、视频,每天都有新收获
1篇原创内容
卡片
我们如果午睡睡的比较久,或者下午睡觉醒来以后,常常会有孤独低落的感觉。
如果这个时候身边没有人的话,甚至仿佛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 答主:OwlLite(8135 人赞同了该回答)
<Old Woman Sleeping - Cornelis Bisschop - Hamburger Kunsthalle>该现象是 Sleep Inertia (睡眠惯性)的典型表现之一,虽然不是每个人的睡眠惯性表现如此,但午睡之后的的情绪异常症状的睡眠惯性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比早晨起床之后普遍的多,并非幸存者偏差式的主观感受假象。如其他答案中提到的,也是很多人所知道的,人在睡眠时候,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根据 EEG 的数据特征,睡眠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 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阶段 1-4 )和 REM(快速眼动睡眠期,阶段 5 )。NREM 与 REM 循环交替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 4~5 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 90~110 分钟。与这些外在性的 EEG 信号变化同时进行的,还有人脑内部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人的睡眠和醒来(昼夜节律)分别受到两套神经内分泌机制的调控,它们相互矛盾/对抗,构成昼夜节律的「触发器开关机制」。这套开关由于是一套神经内分泌状态变化开关,其状态拨动到「睡眠」和「清醒」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上面的睡眠周期中第一个周期从清醒到阶段 4 相对应的是,神经内分泌状态从「清醒」完全转化到状态「睡眠」,这需要接近一个小时。此后进入到神经内分泌的「睡眠」状态强化和锁定阶段,直到进入唤醒步骤,逐渐解锁「睡眠」状态,进入「清醒」。剧烈的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激素、多肽等)变化通常会影响到情绪的感知和处理过程,使得情绪的表现变得异于常态或者不合逻辑。这是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女性在经期,以及每个人的夜晚睡眠前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经过比较长的午睡( ~1h )后醒来,1 部分提到的神经内分泌恰好以最快的速度完整的完成了「触发器开关机制」来回变化,这种情况下,人脑内的睡眠调控内分泌情况变化是最为剧烈的。这些内分泌的变化和调控起始于人脑的下丘脑/丘脑区域。该区域是人脑的旧皮层,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而且相互交错影响,并不像大脑皮层具有较好的功能特异性和功能拓扑性。该区域神经内分泌调控,不可避免的触发看起来不大相关的功能变化。1)在唤醒的早期,大脑的供血先在脑干/丘脑/下丘脑等这些旧皮层区域恢复( 5 min ),然后在前额叶部分恢复( 20 min )。同样的,大脑区域/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新皮层和非均值皮层(主要是旧皮层)。新皮层负责所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但是反应慢容易疲劳,非均质皮层负责自发功能,其处理过程处于意识之外,但是它反应快速,不易疲劳。所以在午睡清醒后五分钟是一个典型阶段,这个阶段旧皮层位置基本唤醒。人的情绪体验在这个时候具有原始性和冲动性,无法隔离和应对有害情绪,容易表现为对现状的无力感,情绪具有抑郁特征。2) 在清醒后大约 20 分钟,人脑的前额叶血流量水平恢复正常,这个时候前额叶对情绪的调控功能恢复,会对情绪反应(原始的,冲动的)做出逻辑性的处理,压制其有害的,违反逻辑的因素,人获得对现状的调控感 。在醒来后几分钟,人处在迷糊状态( groggy ),会体验到恐惧、暴躁、悲伤、无力感、消极感这样的在人脑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这些感受是之前潜藏于我们的脑子之中,没有上升到意识水平的。同时,由于缺乏情绪的逻辑性能力,人还会有无力应对这些困难的感觉( helplessness ),这些情绪特征跟抑郁症类似。在大约 5 分钟之后,前额叶的功能逐渐恢复,我们又有了逻辑性的情绪控制力,觉得自己能应对所面临的困难,理性对待悲伤等消极因素,抑郁性情绪特征逐渐烟消云散。此外,还有些人并不表现为抑郁性情绪,而是表现为暴躁性情绪,也就是被称为「起床气」的类型。同样的道理,午睡时间短一点 ( ~20min ) 就可以缓和神经内分泌状态变化的过程,尽量避免这样的抑郁体验。
题图: 《最好的我们》
编辑: 鑫鑫向荣
知乎高赞 知乎高赞官方号,精选知乎高赞图文、视频,每天都有新收获
1篇原创内容
知乎高赞,看更多有用干货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