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不能入队?
发布于 2022-06-02 23:56
每年“六一”,一年级的同学当中,就会有一批同学率先带上红领巾,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
按照第一批入队人数为班级总人数的30%的规定,我班四十四位同学,只能有13名同学第一批带上红领巾。那么,这一批同学如何确定呢?
在学校大队部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开展了循序渐进的队前教育。
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就会结合学校大型集会活动如开学典礼、建队日等和每周的升旗仪式对一年级新生进行队的知识教育,让孩子们一天天对少先队组织充满向往。
一年级下学期,则会先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进行“六知六会一做”的专题学习。
五月,大队部会派遣大队委员和优秀的少先队员代表,进入班级一对一地对全体学生做“六知六会一做”的专题辅导。
经过几轮队前教育,孩子们对少先队组织知识都有了一定了解。
临近六月,大队部将标准格式的入队申请书发放给全体同学,引导同学们在填写申请书的同时再次重温队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了入队认证考核。根据每位同学参加入队认证考核的得分,前十三名获得第一批入队的资格。
按照这个程序,班级里的十三位第一批入队的同学名单很快就确定出来了。当我看到这十三人名单时,不由得思索起来:
一是经过计分,我班有两位同学并列十三名。他们俩谁上谁下?这不能我这个班主任一言堂,应该用一个明确的标准去评判。
二是我们班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大概在二十人左右。出于名额的限制肯定有部分同学不能进入第一批入队的名单。这还是很令人遗憾的。
本次进入十三人名单的同学中,有十一名都是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但有两位进入名单的“黑马”同学让我产生了一些犹疑。
这两位同学中,一位平时在纪律和学习方面表现都属于中等,另一位同学在学习方面还不错,但在纪律方面总有些管不住自己。而排在十四十五名的两位同学恰恰是平时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的同学。
要不要把他们调换一下呢?
其实也是可以的,我只需要在计算总分的标准中加上“平时表现”一项给予赋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几个孩子的得分名次调换过来了。
要不要这样做呢?我在心里反复权衡哪种做法更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更有利于公平公正的班风的形成。
如果加入“平时表现”项目,并列十三名的两位同学马上就可以分出高下,因为有一位同学平时的表现明显落后于另一位同学。排名十四十五名的两位表现优秀的同学也可以顺利入队。而且这个项目的加入,大家都能接受,也有利于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表现。
可是,这样做对于那两位平时表现不够完美但本次入队学习特别努力、实现了自我超越的同学公平吗?
我又想到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将遇到的各种成长关卡——可能是一次比赛、可能是一次展示、可能是面对一次偶发事件,还有中考、高考、招聘考试……
哪一道关卡会把现场得分与平时表现联合评分呢?就是中考高考的优录,也是在同等分数的前提下才比较其他的优录条件。
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教育者设计各种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成长机会。
如果一位平时表现不够完美的孩子,因为对某项活动的热情,特别积极投入地对待这次活动,获得了对自我的发展甚至是超越,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吗?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全体同学都会加入少先队。将全体学生分为三批入队,也正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情绪上的、经历上的真实体验,为孩子们的发展创设一次又一次推进的机会啊。
想到这里,我又看了看那两位平时表现不够完美的孩子的名字,眼前浮现出他们的样子
——这一次,这两个孩子能取得如此优秀的考核成绩,他们也一定付出了超出平常的努力,所以他们也获得了超越自我的成果。
如果以此为契机,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这两个孩子会不会从此以后在自身的基础上取得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呢?
其他平时表现一般甚至是落后的同学们,会不会从中获得奋起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呢?
当然“平时表现”也是重要的,那么在得分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引入“平时表现”项目,请各科老师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既能在总方向上有个好的导向,也解决了并列十三名的问题。
想到这儿,我下定决心尊重孩子们在入队考核中的实际得分,并列得分的同学以“平时表现”决定谁进入入队名单。
新队员名单就这样定下来了,但要把第一批队员的入队工作做成更具意义的教育活动,接下去的工作还有很多:向家长和同学们发公告、和新队员谈话、与平时优秀但没能入队的孩子进行沟通……
为此,我专门组织了一次班会,郑重公布了新队员的名单。我先祝贺了这十三名同学,然后就并列十三名的两位同学的情况做了说明。
随后,我就请在入队考核中获得了优秀成绩的同学们依次来谈谈自己为什么能熟练地掌握队的知识。
孩子们的介绍令全班同学感动:有的孩子是每天睡前都在坐在床上背诵练习,有的孩子是把“六知六会”打印出来随身携带、走到哪里背到哪里,有的孩子是每天早上都要背给家长听一遍,有的孩子是一有空闲时间就开始背诵练习……
听了这些同学的分享,大家都很敬佩,也都明白了,没有成功是从天而降的,背后都有持之以恒的付出。
和孩子们聊到这里,我严肃地对全体同学说:“为了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地努力,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的事。
我们班有一批同学,平时表现非常优秀,但这一次在入队考核中没有取得足够理想的成绩,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你努力,但有人比你更努力。希望这些同学以后对待自己的梦想时,要做更为投入和充分的准备。
这一次进入新队员名单的同学中,有两位同时平时表现不算优秀。但他们认真对待这次机会,积极投入地做准备,最终超越了一些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获得了入队资格。这也说明,纵使你以前不够努力,只要认真对待梦想,超越自己,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当然,目前获得了入队资格的同学,还不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正式入队前,还有日常行为考察期,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有不符合少先队员标准的错误言行,每次被同学们指出,就会在你们的总分中扣除一分。如果扣分后你们的得分低于排名十四的同学,那他们可以递补进入名单。哪怕是你们带上了红领巾,如果骄傲了、放松了,言行不符合少先队员的标准了,红领巾也有可能被收回。
所以,入队并不是同学们追求梦想的结果,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同学们从这里开始以一位少先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成长为越来越好的自己,成长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是少先队员真正的追求。”
我以为自己可以把精力转移到下次10月第二批同学入队的准备工作中去了。没想到,新队员入队以后没两天,一位爷爷在班级群里给我留言:
彭老师你好,我是小慧的爷爷,想说一下小慧这次入队的事。她上学到现在得了八张奖状,每次考试语文数学拼音都得一百分,平时的成绩和表现都好,为啥就不能入少先队?如果她平时的考试分数、获得的奖状少于别人的话,我无话可说。不能看临时一周的成绩定啊。
小慧的妈妈随后给我打电话,说爷爷想不通,在群里这么说不对,她会给爷爷做工作,请我把爷爷的留言删掉。
我很感激小慧妈妈对我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但因为这位爷爷的留言,我也意识到,其实大家的想法并没有统一起来。
小慧入学以来的各项表现一直非常优秀,入队考核的成绩就排在十四名。当我发现她没有进入名单也是非常遗憾的,马上与她的家长电话交流,也专门找小慧聊过。但是小慧爷爷会这样激动地在群里留言,说明孩子心里的委屈并没有因为我之前的沟通而消散,这也说明我之前的解释与鼓励谈话做得还不够细致、不够贴心。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使他每遇到一个人就鞠躬。到了后来,鞠躬成为一种自动的行动。但是在他的鞠躬具有一定目的和一定意义以前,他的鞠躬并不是一种认识或敬重的行动。除非他明白他所做的事情,并为这件事的意义去行动,否则就不能说培养和教育过他。”
同理,面对小慧爷爷的疑问,面对小慧的委屈,我如果以教师的权威令他们屈从,那么入队这件事情,r仅对于小慧的成长意义将丧失殆尽,还会成为这个家庭的一道伤痕。
同时,对于一个团体来说,任何一个个体的意愿被忽视掉,都会动摇这个集体整体的安全感。
如果在我们的班集体里,孩子与家长只去体会和追逐成功的荣光,而无法理解和接纳失败对于成长的意义,我们这个集体往后的发展不仅会是肤浅的,还极有可能是危险的。
所以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展开沟通,事在必行。
所以我马上抽出时间,把小慧爷爷的留言读给全班同学听。我刚念完,小慧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旁边的同学连忙去安慰她。当我走近小慧时,她哽咽着说:“我认真准备了,每天都背,就是背不下来。”他一边说着眼泪,一边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滚落下来。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见小慧哭,我也很心疼她。但我知道小慧这种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的悲伤,不是老师几句简单的安抚、几个用力的拥抱就能解决的。
我摸摸小慧的头,对全班同学说:“小慧同学的优秀大家都知道,我们也完全相信她一定在家里认真准备了。我还相信,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在家里认真准备了。认真准备了,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了,还是失败了,放在谁身上都会很难过、很委屈。
但今天我想对小慧说,以前你上课一听就能懂,题目一练就能会,背书一背就记住了,要感谢你自己的努力,更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你生了个好脑子、给你提供了好的成长环境,所以你能够学得轻松有效,一努力就成功。
这一次入队挑战失败,也许是你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努力却失败的经历,所以你难过委屈。
但是,我想请你、也想请同学们都看看坐在教室前两排这些学习上暂时还很困难的同学们。你们一看就会认、认会就记住的字,他们可能读过十遍二十遍三十遍,还是没认会;你们拿起来就会读的课文,他们可能读了很多遍还是结结巴巴。他们每天也是坐在这里上完所有的课,还是被老师盯得最紧的人;他们每天回家也在认认真真学习,没有一天偷懒。但是他们仍然经历着很多的失败,仍然有很多字认不出来,仍然有很多题目想不明白,是他们没努力吗?他们放弃了吗?”
教室里安静极了,小慧同学也停止了抽泣,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
“孩子们,随着你们慢慢长大,你们会发现,就算自己拼尽全力还是不能做成功的事会越来越多,”说到这里,我的鼻子也不禁一酸,我的声音也哽咽起来,“就是彭老师,就是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经历过很多努力了仍然会失败的事情。那么,面对努力仍然失败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一直委屈下去?放弃?”
孩子们的眼睛都亮晶晶的,小慧也坐正了身子。最活泼的小曾同学喊道:“不能放弃!”其他同学也纷纷喊起来:“要继续努力!”
我欣赏地看着一教室的孩子们,给他们讲了爱因斯坦《第三个小板凳》的故事,讲了童第周《一定要争气》的故事。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教室里鸦雀无声。小慧脸上哭泣的神色已经完全散去,她又像平时一样,挺直了身子,坐得端端正正了。
故事讲完以后,我问孩子们:“这一次入队挑战没能成功的孩子,你们会放弃吗?”
“不会!”孩子们整齐划一又精神抖擞地回答。接下去的课堂孩子们学习得格外认真。
下课休息的时候,平时老是坐不稳的小萱同学跑过来找我聊天。她眨着扑闪扑闪的大眼睛问我:“彭老师你知道我上节课为什么坐得那么好吗?”
“的确坐得很好!”我比了个大拇指给她,“为什么呢?”
小萱同学的大眼睛笑得眯成了弯月牙,她自豪地说:“因为我想到您讲的童第周的故事,我就想一定要坐好!”
多好的孩子呀!
又上课了,上台表演读课文的小阳同学读得结结巴巴。但小吴同学站起来字斟句酌地说:“小阳同学,我喜欢你的朗读。因为,虽然你读得有点结巴,但你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到底,把课文读完了。”
过了一会儿,小黄同学又站起来说:“小阳同学,我也最喜欢你的朗读。你是有几处读得不流利,但和你以前读的比起来,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多好的孩子呀!
我站在讲台上,看着满教室的孩子们,心里有很多话在翻涌。我想,我要感谢小慧的爷爷,是他坦诚地说出心里的话,促使我们师生间有了这样的交流。我也有责任把事情的完整经过为他做一个详细的解释,让他能够放下心来,让他能够对自己的孙女仍然充满信心。
所以我赶快跑回办公室,坐到我的电脑前,把这所有的一切记下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