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失聪后怎么创作的 贝多芬的名言
发布于 2022-06-03 01:13
贝多芬失聪后怎么创作的?
贝多芬自幼就失去了听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通过独特的方式,他不仅学会了演奏钢琴,而且还成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在沉浸在音乐中的时光里,他创作了许多传世经典。
在其音乐人生中,最著名的是《幽灵》交响曲。当时,这部作品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喜。它不仅震撼了当时的音乐界,而且直到今天依然激发我们对音乐的热爱。
尽管如此,《幽灵》交响曲出版后不久,它就遭到了批评者的强烈攻击。原因是它的前三个乐章都很快、很生气勃勃,然而第四个乐章却很缓慢、很伤感。批评者说这样不连贯,是不成功的作品。
但是对贝多芬来说,这部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他说这部作品带给他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它表达出来的情感强度。《幽灵》交响曲重新定义了人们对音乐可能表达出来的情感范围的看法。
这部作品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和表演它。当时并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难以相信的奇思妙想,只能通过大胆地尝试去发掘其潜力。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开始理解这部作品背后独特的思想,并根据影响力巨大作出相应表演,使之成为可能,甚而使之成为一道风景。
": 近代钢琴大师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间遭遇生命中最大的打击——失去听力。
1:贝多芬生活经历
贝多芬是享誉世界的一位音乐家,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5岁时失去了父亲,10岁时失去了右眼看不见了。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生活,反而努力学习音乐。17岁时他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大都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第五交响曲》是为庆祝他战胜困难而创作的;《死亡与轮回》则是对死亡的思考;而《悲伤连绵不断》则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无论是哪一部作品,都能感受到贝多芬那浓郁的情感与传奇人生。
尽管遭遇巨大困难与不幸,但是贝多芬却依然散发出光明与希望。他永远相信“只要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这就是他所有传奇人生背后所包含的信念。
2:贝多芬失聪后的创作
贝多芬在1787年9月的一个夜晚,偶然发现了自己的耳朵有问题,开始出现听力下降。他确诊为“乙型病毒性外耳道炎”。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很快就感染了他的另一只耳朵,导致他几乎完全失去了听力。然而,这位天才音乐家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在1796年到1800年间,贝多芬创作了《遗嘱》、《田园三部曲》、《小步舞曲》、《钢琴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尽管失去了听力,但是贝多芬通过在琴弦上用手指敲击来判断音乐的高低来创作音乐。他甚至能够在不看乐谱的情况下直接用手敲击出一首歌曲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贝多芬逐渐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孤独和无助。他最后一部作品是《皮兰卡序列之9》(1824-1826年)。这部作品显然反映了他日益孤独的心情。当时很少人能理解他的作品,甚至包括他最好的朋友卡尔·波特·海勒姆都不能完全理解这首作品。
尽管如此,我相信遗留下来的这些伟大作品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感激贝多芬不畏困难地实现了“生命如此之美妙”这句名言中所包含的真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