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1毫米,时间流逝速度就不同

发布于 2022-06-03 07:44

导言:

一团一毫米尺度的超冷原子Sr的上下两端之间的时间差测量值是-9.8(2.3) * 10^(-20) mm^-1,与理论值-1.09 * 10^(-19) mm^-1符合。


1915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做出了一个预言:时间在引力场中会变慢。引力越强,时间越慢。如果一束光来自强引力场的天体,在远处看来它的周期就会变得长一些,频率变得低一些,即向光谱的红色一端移动,所以这种现象被称为“引力红移”。
在我的科普书《量子信息简话》中,举了卫星导航系统的例子。由于卫星在天上感受到的引力比在地球表面弱,卫星上的时间就会比地面上流逝得快一点,这是广义相对论的效应。同时由于卫星相对于地面在高速运动,卫星上的时间又会比地面上流逝得慢一点,这是狭义相对论的效应。这两个效应都存在,而方向相反,具体哪一个效应大取决于卫星的高度。卫星导航系统必须对这两者都做出矫正,才能得出正确的坐标。



卫星导航系统是用原子钟来实现精确的时间测量的,时间乘以光速就得到了精确的距离,原子钟属于量子精密测量的技术。我在书中还提到,目前最精确的原子钟可以达到10^(-19)的精度,即每一千亿年差一秒。宇宙的年龄也只不过138亿年而已,所以这个精度可以说是从宇宙诞生到现在都没有差一秒!这个纪录是由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叶军创造的,他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的教授。



最近,叶军团队又创造了一项奇迹:他们在一毫米的尺度上,测量出了引力导致的时间变化(刚刚!上海交大校友发Nature封面,首次在毫米尺度验证广义相对论)。他们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叫做《穿过一毫米尺度的原子样品分辨引力红移》(Resolving the gravitational redshift across a millimetre-scale atomic sample)
回顾历史,对引力红移的第一次精确测量是在1976年。当时科学家用火箭将原子钟送到1万公里的高空,发现它比海平面的时钟快,大约每73年快一秒。2010年,大卫·维因兰德(David J. Wineland)教授的团队测量了高度差33厘米的两个原子钟的时间差,他后来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叶军团队测量的尺度不是一万公里,不是33厘米,而是1毫米。更重要的是,他们比较的对象不是两个样品了,而是同一个样品内部。具体而言,是一团一毫米尺度的超冷原子Sr的上下两端之间的时间差。他们把频率变化比例的测量精度提高了将近两个量级,达到了7.6 * 10^(-21)。在此基础上,他们测出样品中的频率梯度是-9.8(2.3) * 10^(-20) mm^-1,而理论预测值是-1.09 * 10^(-19) mm^-1。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两者符合得很好。

这项成果不但是一个技术奇迹,而且启发我们对很多基本物理问题产生思考。最重要的是,原子钟将使我们能够探索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融合。因为在量子力学中,任何物质都是有波粒二象性的,一个粒子同时会有一个物质波的波长。如果这个粒子处于弯曲的时空中,即处于引力场中,它的量子状态即波函数会不会受到引力的影响呢?我们正在向这个激动人心的前景前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