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惠州人怎么过端午节?
发布于 2022-06-03 09:50
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和文化意义,已见诸各处,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尝试从惠州的故纸堆中,窥探一下古代惠州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先看看历代惠州方志中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记载:
明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端午,旧自初一至初六于西湖为龙舟竞渡戏,县司循常备物设筵迎候为乐,近痛示谕民乃耻格,惟角黍相饷,艾虎悬门而已。
清乾隆《归善县志》:端午,浴于河,谓洗龙舟水,龙舟自初一至初六为于西湖竞渡,费用甚巨。然有禁即止,不常为也。博罗、龙川、河源、和平皆同,海丰无此,惟有艾虎悬门,菖蒲泛酒,角黍互馈而已。
清乾隆《博罗县志》:端午,悬蒲艾于门,具酒肴祀其先,为角黍相馈遗。士大夫家亦有饮菖蒲、雄黄酒者,不尽尔也。自一日至六日有龙舟竞渡之戏,然启斗伤财,官榜禁之即止。
民国《龙门县志》:端午,祀祖先,作角黍,亲戚互相馈送蒲艾酒,缚艾虎于门,以五色绸缎裹雄黄、昌阳、艾叶为香袋,令小儿配之,皆曰辟邪。竞渡,七日乃止。
从中不难发现,赛龙舟可谓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且“费用甚巨”。明清时期,惠州端午节赛龙舟的主要场地是西湖,高耸的惠州府城墙则是最好不过的观景台。明代惠州名御史利宾《端午观西湖连舟之戏有感》诗云:
独上层轩豁远眸,纷然童冠满城头。
共看虬龙奋鳞角,懒听锣鼓乱歌讴。
须臾竹外红妆度,仿佛云间玉女游。
无限风光付年少,凭栏搔首思悠悠。
清雍正年间归善知县孙能宽又有《五日观西湖竞渡》,诗云:
天中佳节日,到处夺先标。
谁似西湖上,犹同汨水招。
飞鳬龙作势,菰黍彩缠腰。
长命谁家缕,今朝续几条。
“虬龙”“飞鳬”等字词,可见西湖竞渡之激烈。不过这和民国时博罗苏村的东江赛龙舟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每当端节,辄驶集江中,互相角逐,胜负横蛮者,暗携枪械,于必要时则举以示威,以博最后胜利。”真够拼的!为了避免各乡因此械斗,博罗县府不得已严令赛龙舟时不得私携枪械。
与博罗苏村相邻的礼村,龙舟竞渡的传统也相当久远。明代兴宁诗人张天赋有《礼村观竞渡临流赋诗言志》云:
几度看花空放眼,礼村今日醉壶觞。
罗浮欲上飞云顶,谁向江天弄渺茫。
别看张天赋是一个科场失意的落魄文人,他笔下的东江龙舟竞渡,颇有气势。东江与西湖的地理环境不同,远处更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作背景,大江大河,奋楫其中,畅快淋漓。
端午节并非一个只有男性大放异彩的节日,女性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孙能宽的诗中还提到“长命谁家缕,今朝续几条”,反映的是端午彩丝缠臂之习俗。俗谓五色丝线是“长命缕”或“长寿丝”,缠绕女人手臂可以青春不老、长命百岁。从惠州地方史志文献来看,端午节习俗似乎和女人并没有独特的联系,不外乎是吃粽子、挂菖蒲、戴香囊、赛龙舟,但从更多的诗词文献来看,端午节与女性相关的习俗也非常丰富。利宾诗中“须臾竹外红妆度,仿佛云间玉女游”,便能领略一二。
这一点在大文豪苏东坡的笔下,更是展现无遗。其《浣溪沙·端午》作于宋绍圣二年(1095)端午节前一天,即五月四日。词云: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是东坡在惠州度过的第一个端午节,他用情意绵绵的笔触,记录了惠州女士们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女主人公当然是红颜知己王朝云)。上阙里,美女们用芳草沐浴,画着精致的妆容准备迎接端午节的到来,下阙则通过美女们缠彩线、挂符箓来彰显端午习俗。
端午洗兰浴,是我国古老而悠久的节日习俗。《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通过沐浴芳兰的习俗,即可涤污添香,又可辟邪佑福。小符,即用香草等药材做成灵符或香囊,戴在女人头上,可以辟邪平安。“沐兰”“挂符”这种事,当然只有美女才能付诸实施。清乾隆年间,广东才女陈广逊跟随父亲陈次文(任归善教谕)来到惠州,有诗《端阳日归善学署中作》云:
依亲三度泮林中,两遇端阳荔大红。
踏草与谁登鹤岭,沐兰随意坐松风。
鱣衙殷望枭羹赐,綘帐欣看艾醑同。
忆侍慈帏共佳节,向来行乐半成空。
枭羹,是用枭(猫头鹰)肉制作的羹汤,古代曾经是一种节令食品,分别出现在夏至或端午,后来成为皇帝端午节赐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来惠州当地官员也有五月五日食“枭羹”的习俗,寓有除绝邪恶之意。陈广逊女史还提到了荔枝。端午节正是荔枝成熟上市之季,在惠州过端午节的文人墨客,自然有诗纪之。如清康熙年间的归善知县邱嘉穗,其《端午积雨》诗曰:
连旬风雨暗江干,节届端阳尚薄寒。
漫送画舡喧鼓吹,空教翠袖倚栏杆。
榴花艳过初垂实,荔子香来乍上盘。
安得祝融开景象,南天朱鸟尽飞翰。
邱嘉穗笔下的端午和今天的端午倒是有几分相似,“风雨”“薄寒”“荔子”……邱嘉穗是清代归善县难得一见的能吏,从他的诗集能看到他在惠州四处奔波操劳的身影。他所处的年代是在清初“迁海复界”之后,惨烈人祸之后,端午习俗恐怕也暂时消弭了,但他仍然抱有乐观的态度。
惠州文献里其实关于端午节的诗文并不多,且像江逢辰、韩荣光、刘统基等重要惠州诗人,其诗集里也未见有与端午相关的诗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