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古代人的端午怎么过?一起穿越时光长河,感受端午的前世今生吧

发布于 2022-06-03 13:18

现在一提起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屈原。而在屈原投江的传说尚未流传以前,端午习俗集于对“恶日”的禁忌,认为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为恶日,根源上是一个祛病防疫,避邪消灾,是自我保健,追求安康的节日。


傅抱石 《屈原》


早在战国之前,中国就有端午的雏形,应该说现代人过的端午节都是从上古时代的神话信仰和天象崇拜发展而来的。


五月五正值仲夏,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的位置,自古有“龙图腾”崇拜的先民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日子,纷纷以龙舟竞渡等形式祭祀龙祖,所以端午才又被称为“龙阳节”。


宋 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端午节龙舟在金明池竞渡的场景


这一习俗与后来各地的传奇人物故事融合,并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风尚,混搭出如今我们每年的传统节日。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之裹角黍》描绘的是古代一家人在包粽子的和谐画面


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代,古人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怎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一起“穿越”到过去来看看吧。


1

挂艾草


端午节时正值五月初五的仲夏,天气湿热,毒虫侵袭,瘟瘴之气始作,人体很容易生病,所以,端午节的各种活动,都以避邪、辟兵、禳毒、驱鬼魅为目的。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之悬艾人》 端午时在家门口挂上“艾人”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功效。在端午这一天,古人采摘艾草,艾草制成人形,悬挂在自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


此外,用艾草、菖蒲等香草制成的香囊还是古人端午的季节限定单品,出门几乎人手一个,别在腰间,以避邪驱瘴。


2

射粉团


射粉团是一种流行于宫廷内的游戏,后普及于民间。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之射粉团》 展示的是唐宫中妇女在端午射粉团玩乐的场景


相信看到这里,大概会有人想到现在集市中的套圈和用气枪、飞镖来射(套)东西得奖那样的有奖游戏了。


3

食枭羹


“枭羮”,大概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枭羮(不是鸟羹哦),就是以枭肉制作的羮汤。而枭就是猫头鹰。


然而,在现代,猫头鹰可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哦,可别打人家的主意了。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之赐枭羹》帝王在端午赏赐臣下枭羹


4

采药草


 “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采药草是最古老的端午习俗之一。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这个时间段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到明清时大城市的药铺常在端午日施药,居民届时会到药店索取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于是形成了端午采药、施药的习俗。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之採药草》 百姓在端午采摘草药


在这一天,古人还有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故称端午节为“浴兰节”。如今 在广东、湖南、广西等地,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南宋 佚名《浴婴图》(局部)画中妇女在端午节给几位孩童进行芳香药浴的场面


5

系彩丝


端午所系的彩丝,一件端午季节限定单品,也是代表吉祥的饰物。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这五种颜色很有讲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止恶,同时还是一种饰品。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之系采丝》在端午节古人在手臂上缠上彩丝以辟邪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文化习俗

蕴含的东西都很广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