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 | 设问词“知多少”:反映、体现、表现?!
发布于 2022-06-03 22:22
所谓“反映”,原本是指光线反射,现引申为把客观事物的实质或本质表现出来。比如这本小说反映了中国改革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所谓“体现”,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具体的人或事物上表现出来,一般用于方针、政策、思想、精神、性质、特点等方面。比如这次文艺汇演体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所谓“表现”,主要是指表示、反映出来。比如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表现了革命党人的高尚气节。根据以上定义,也就是关键词“反映-实质”、“体现-性质或现象”、“表现-反映”,显然,一般而言,设问词“反映”、“体现”、“表现”为近义词组,可以同义替换。这就是说,它们都指向某种事物、性质、现象的实质或本质。根据以上示例,所要反映、体现、表现的是“概括的、原则的意义”。这也是体现、表现的重要区别,也就是“表现”着重强调把人的思想、精神等或事物的内在情况显现出来,而“体现”注重强调概括的、原则的意义在某一事物上具体显现出来。这就是说,人物、事物+表现,事物+体现。总之,与设问词“强调”旨在特别着重地“指出”不同,设问词“反映”、“体现”、“表现”意在“概括”。这就是说,“指出”时所谓的“答案”就在题干材料之中,也就是找到关键部分,而“概括”时所谓的“答案”必须从普遍意义上、较大范围内归纳,较为抽象笼统。
纵观历年高考真题,并根据设问词“反映”、“体现”、“表现”的“概括”特性,针对选择题,一般而言,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具体的历史现象(它的外在表现是历史情节),也就是历史事件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浅层、表面)形态(信息)和联系,由此“生成”上升为概括的、原则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正确项。实际上,一般而言,这个抽象笼统的正确“答案”原本就有迹可循,也就是以题干材料的关键词确定教材主干知识,以时空明确教材主干知识的演变脉络。比如2021年全国乙卷32题,可以提取关键词“特许公司”,“英王”、“欧洲国家”,并结合题干时间“16世纪~18世纪末”,显然,回归教材主干知识,也就是当时西方国家之间殖民争霸阶段。这就是说,从关键词“特许公司”到教材主干知识“殖民扩张”。显然,国家或政府是殖民争霸的主导力量,也就是运用国家力量支持西方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上,15~18世纪大批特许公司的建立是西欧“重商主义”政策,尤其是财富和财富积累观念的改变由此引发的海外探险和远洋航行热所产生的三大直接后果之一。这就是说,特许公司是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的主要工具,是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原则和政策的急先锋,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产生过巨大而独特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故选D项“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总之,设问词“反映”、“体现”、“表现”的“概括”特征主要指向的是教材主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正确项”,这明显是由于教材主干知识本身带有的特点,也就是“概括的”、“抽象的”历史结论和历史史实。然而,应特别注意题干材料之中的“关键词”一般与所指向的教材主干知识之中的“关键词”的“关联性”,也就是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就是说,明确正确项时应注意“关键词”。
(2021·全国甲卷·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提取关键词“廉价午餐”、“因战争……香烟”、“西装……兜售苹果”,并结合题干时间“1930~1931年”、“纽约市”,所以此题明显指向的是1929年以来美国经济危机,故选A项。至于B项“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项“新政取得良好成效”、D项“福利制度已经确立”,显然,它们与基本史实不符,也就是A项“缓和”应改为“尖锐”,C项“新政”、D项“福利制度”均尚未开始,故不选。
(2020·全国Ⅲ卷·3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提取关键词“联邦政府权力”、“各州保留权力”、“制宪会议”、“第一届国会”,并结合题干时间“美国建国初期”,所以此题明显指向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之中关于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划分,也就是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矛盾。显然,根据所学知识,麦迪逊的主张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故选C项。至于A项“赋予各州主权”,可以提取关键词“主权”,虽然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各州均为主权政府,但是题干材料并未强调“主权”,而是强调各州保留的自治权。这就是说,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故不选。至于B项“恢复邦联制度”,可以提取关键词“邦联”,显然,这不符合基本史实,故不选。至于D项“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可以提取关键词“联邦政府权力”,根据所学知识,虽然美国《1787年宪法》明显加强了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的权力,但是题干设问“这一主张”,也就是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这明显并不是旨在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而是意在明确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这就是说,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故不选。
(2020·北京卷·14)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 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提取关键词“经济外交”、“西欧六国,协调贸易”、“与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并结合题干材料“20世纪60年代”、“日本”,显然,此题指向的是二战以后日本对外经济与外交。根据所学知识,二战以后日本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到60年代末期,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故此,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与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显然,日本已经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故选C项。实际上,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 的追求,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表明了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也说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
至于A项“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可以提取关键词“与中国邦交正常化”,但是时间在1972年,显然,与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不符,故不选。至于B项“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显然,虽然20世纪60年代欧洲、日本脱离美国控制的倾向日益增强,但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与美国对抗。准确地讲,美欧、美日关系仍然密切。实际上,当今时代美欧、美日联盟虽然存在矛盾,甚至有些裂痕,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对抗的程度。故不选。至于D项“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可以提取关键词“政治大国地位”,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国内开始出现谋求“政治大国”的呼声,但是受到冷战体制、战败国体制和1955年体制的多重制约,日本政府直到20世纪80年代首次正式提出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这就是说,D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故不选。
参考文献:
[1]张清源(主编):《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2]何顺果:《特许公司——西方推行“重商政策”的急先锋》,载于《世界历史》,2007年第1期。
[3]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用法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76页、第1060页。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