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80年前是怎么在港大留学的?

发布于 2022-06-04 05:38

 

张爱玲19岁去港大读中文系,读了3年因为战争的缘故又回了上海。作为张迷之一,我即将在8月去港大读研,自然也想追根溯源一下张爱玲在80年前的港大留学生活。


通过她作品里的记载,其实能很明显看出她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不易。她天赋本身极高,对自己要求又颇为严苛,能取得好的成绩也是意料之中。前人的努力总能给后人一些激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她83年前的留学生活吧。


《小团圆》里是这样写的:「她母亲是个学校迷,她们那时代是有中年妇女上小学的。把此地的章程研究了个透,宿舍只有台灯自备,特为给她在先施公司三块钱买了一只,宁可冒打碎的危险,装在箱子里带了来。欧战出洋去不成,只好改到香港,港币三对一,九莉也觉得这钱花得不值得。其实白花的也已经花了,最是一年补课,由牛津剑桥伦敦三家联合招考的监考人自己教,当然贵得吓死人。」


张爱玲母亲对她的学业非常支持,花重金给她请牛津剑桥伦敦三家联合招考的监考人补课,她也努力,顺利考上了伦敦大学,但因为欧战爆发,无法出洋,因而改去香港大学读文学系。



求学过程中她非常努力,《流言》里记载:「后来我到香港去读书,歇了三年光景没有用中文写东西。为了练习英文,连信也用英文写,我想这是很有益的约束。」因为对自己够狠,她的英文非常出众,中年移居美国之后就开始用英文写作投稿,她也是少有的能用双语熟练写作的作家。


《我看苏青》里写:「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我真的发愤用功了,连得了两个奖学金,毕业之后还有希望被送到英国去。我能够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样功课总是考第一。有一个先生说他教了十几年的书,没给过他给我的分数。」


重访边城里写:「港大文科二年级有两个奖学金被我一个人独得,学费膳宿费全免,还有希望毕业后免费送到牛津大学读博士。刚减轻了我母亲的负担,半年后珍珠港事变中香港也沦陷了,学校停办。」



她暑假也不回家,「只有九莉,连暑假都不回去,省下一笔旅费。去年路克嬷嬷就跟她说,宿舍不能为她一个人开着,可以带她回修道院,在修道院小学教两课英文,供膳宿。」


甚至努力程度让教授专门为她私人发放奖学金,「九莉才耐着性子扒开麻绳,里面一大叠钞票,有封信。先看末尾签名,是安竹斯。称她密斯盛,说知道她申请过奖学金没拿到,请容许他给她一个小奖学金。明年她如果能保持这样的成绩,一定能拿到全部免费的奖学金。


一数,有八百港币,有许多破烂的五元一元。不开支票,总也是为了怕传出去万一有人说闲话。」



接着就是长时间的战乱,她的学业也被迫中断,只能在情况稍微好点的时候拜托母亲熟人的关系才拿到回上海的船票。


好的作家就是不浪费自己任何的经历,一回到上海就用七篇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此时她也才23岁。


十年后,她再度有机会返回港大,但已经是物是人非了:「我学生时代的香港,自从港战后回上海,废学十年,那年再回去,倒还没怎么改变,不过校园后面小山上的树长高了,中间一条砖砌小径通向旧时的半山女生宿舍,比例不同了,也有点“面熟陌生”。我正眼都没看它一眼,时间的重量压得我抬不起头来,只觉得那些拔高了的小杉树还有点未成年人的伶仃相,一个个都是暗绿的池中暗绿的喷泉向白色的天上射去,咝咝哗哗地上升,在那一刹那间已经把我抛下很远,缩小了而清晰异常,倒看的望远镜中人,远远的站在地下。没等这画面成形,我早已转身走开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