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这些传世名作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发布于 2021-09-01 21:58

随时随地  阅读就这么简单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而诞生,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风流人物将他们胸中沟壑化为笔下点墨,留给我们无限遐想。这些传世墨宝,因为明清统治者的收集,有一部分留在了紫禁城中,让我们今天仍有机会通过千年前的纸张,触摸历史的脉络。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故宫的书法风流》一书,作家祝勇用诗意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史学的态度,以李斯、王羲之、李白、颜真卿、怀素、张旭、蔡襄、蔡京、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十余位古代书法家为线索,选取故宫收藏的书法名作,讲述了这些书法名作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现了这些“千古风流人物”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


今年,是祝勇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而《故宫的书法风流》恰好是他书写故宫的第十本书。有趣的是,整本书,断断续续,他也刚好写了十年。祝勇进入故宫工作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这本书中收录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他借王羲之之手,从世人对《兰亭序》的狂热中,探讨了生命的规律、时间的永恒等关乎历史、哲学、人生的诸多话题。从那以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很多其他作品,器物、书法、绘画、宫殿都有涉及,其他的书差不多都已经出版了。而关于书法,从2011年,一直写到2021年,不急不缓,祝勇说,这是“目前我自己最满意的一本书”。
“书法”,原本是指“书之法”,即书写的方法——唐代书学家张怀瓘把它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周汝昌先生将其简化为:用笔、结构、风格。它侧重于写字的过程,而非指结果(书法作品)。“法书”,则是指向书写的结果,即那些由古代名家书写的、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是对先贤墨迹的敬称。
祝勇在《西线无战事》一文中写道:“书法,就是一个人同自己说话,是世界上最美的独语。一个人心底的话,不能被听见,却能被看见,这就是书法的神奇之处。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它表面的美,不只是它起伏顿挫的笔法,还是它们所透射出的精神与情感。”
在书中,祝勇通过李斯的小篆,告诉了我们秦始皇统一中国真正的文化内涵——
“秦灭六国,重塑汉字就成为政府第一号文化工程,丞相李斯亲力亲为,为帝国制作标准字样,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于是,一种名为小篆的字体,就这样出现在书法史的视野中。
真正的‘国’,却不是由武器,而是由文化构建的。而中华文化的核心,正是文字。
一个书写者,无论在关中,还是在岭南,也无论在江湖,还是在庙堂,自此都可以用一种相互认识的文字书写和交谈。秦代小篆,成为所有交谈者共同遵循的‘普通话’。它跨越了山川旷野的间隔,缩短了人和人的距离,直至把所有人黏合在一起。”

▲颜真卿《祭侄文稿》


在书中,祝勇还为我们讲述了大唐名臣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勇抗叛军,和着血泪写下《祭侄文稿》的傲然风骨——
“颜真卿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书法家,还是作为一个历史中的英雄、一个信仰坚定的人,写下《祭侄文稿》的。
颜真卿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心,用他的全部生命在写。他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他手里的笔,让积压在心头、时时翻搅的那些难言的情愫,都通过笔得到了表达——
《祭侄文稿》不是一件单纯意义上的书法作品,我说它是‘超书法’,是因为书法史空间太小,容不下它;颜真卿也不是以书法家的身份写下《祭侄文稿》的,《祭侄文稿》只是颜真卿平生功业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当安禄山反于范阳,颜真卿或许就觉得,身为朝廷命臣,不挺身而出就是一件可耻的事。像初唐诗人那样沉浸于风月无边,已经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梦想,此时的他,必须去超越生与死之间横亘的关隘。
我恍然看见颜真卿写完《祭侄文稿》,站直了身子,风满襟袖,须发皆动,有如风中的一棵老树。”

此外,在书中,祝勇还看到了苏东坡在宦海浮沉、颠沛流离中,对家的渴望以及内心的孤苦——
“被后人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是苏东坡个人书法风格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以前的文人书法,基本都在晋唐书法的规范下亦步亦趋。苏东坡也曾努力汲取王義之的书法精髓,追求一种淡散清逸的品格……但这般的风流潇洒,被黄州改变了。在黄州,苏东坡成了漂泊异乡的人,在他真正把黄州当作家乡以前,他的内心是孤苦的,就像他后来在过惶恐滩时留下的诗句:‘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意思是思念故乡山水使我忧思成梦,这唤作惶恐滩的地名更让我忧伤不已。凄风苦雨中的苏东坡,就蜷缩在《寒食帖》里,用文字温暖自己,借笔墨抒写无尽的感伤。
反观那时的墨稿,苏东坡在萧散冲淡之中,融入了激愤与感伤,也让他的笔触,超越了法度的限制,从而与他的生命感悟完美结合,将书法提升到书写生命体验和人生理念的高度上。这无心插柳的《寒食帖》,把宋代‘尚意’书风推向了极致,在书法史上拥有了纪念碑的意义。”

十四篇文章,十四位历史人物,透过他们的真迹或拓本,我们仿佛穿越千年,见证了他们的生活,或与他们一同走过战火硝烟,或在月夜中独自徘徊。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祝勇曾说:“六百年的宫殿、七千年的文明,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故宫的书法风流》之后,祝勇将暂别故宫的建筑、书法、绘画、器物等,转而将目光放在“故宫文物南迁”这段历史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文博工作者、故宫工作人员为了保存文化根脉,冒着烽火硝烟,带着故宫文物南迁,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段史料,大部分埋藏在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室中。祝勇说,作为一个故宫人,他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或许,在明年,我们便能见到祝勇的下一本故宫著作。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董小玥)

END



走过千山万水

我依然眷念您

邮发代码:61—98

3.淘宝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