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观潮丨让公共资源回归惠民利民本心

发布于 2021-09-02 00:11

公共资源姓“公”,理应用之于民、惠之于民、利之于民,绝非可以从中渔利的“唐僧肉”。今年以来,天津、江苏、陕西等地纪检监察机关在土地管理、停车管理等公共资源领域推进专项整治,剑指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公共资源领域谋私贪腐、侵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让公共资源回归惠民利民本心。
公共资源领域涉及资金多、审批环节多、权力寻租空间大,腐败和作风问题时有发生。以停车管理为例,从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谋私贪腐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把公共资源视为摇钱树,贪污、截留、挪用、套取、私分停车费;有的违规发包转让公共停车设施经营权,帮助他人经营“黑停车场”;有的利用职务影响插手干预审批,搞利益输送、权力寻租。公共资源被垄断操控、用于谋取私利,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流失,乱收费、强制收费等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从本质上讲都背离了公共资源“公”的属性。
让公共资源回归惠民利民本心,就要精准发现问题、深入研判风险点。哪些环节、哪些岗位谋私贪腐问题易发多发,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问题有哪些,哪些地方还存在堵点痛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拓宽思路、创新方式、深入调研,把公共资源领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挖出来。福建把发言权交给老百姓,开展“点题整治”,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选题,发现占用公共资源私设停车位问题;陕西通过深入调研将停车收费、住房、生态环保等9大领域明确为整治重点;江苏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对群众投诉反映、典型案件的分析,梳理出利用公共停车资源谋私贪腐问题7类具体情形……精准发现问题,有利于紧盯关键环节,靶向监督、重拳施治,提升专项整治工作质效。
进一步打通公共资源领域的堵点痛点,不仅要严查腐败问题,也要做好以案促改。要坚持“三不”一体推进,监督、查办、整改、治理贯通融合,不仅对发现的具体问题加强跟踪问效、确保整改到位,也通过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提示函等方式推动从体制机制层面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比如,天津结合查处的土地管理领域腐败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按照“人、事、因、制”紧抓问题整改,督促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完善土地管理领域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深挖问题线索、严查腐败案件与加强监督、健全制度、强化警示教育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系统施治。
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要进一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有效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把公共资源领域专项整治真正“治”到群众心坎里,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回应群众关切。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