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到那个自己了吗,你还爱着那个少年吗?
发布于 2021-09-02 07:38
八月长安
青春总是需要时间的洗礼,才能沉淀出当时的我们不曾觉察的滋味,并不是我们那时候的我们笨一些,只是身在局中,又常常带着满腔热血和不惜一切的姿态,总爱把事情做得决绝。
原因为何,大多还是因为年轻吧,总想着有本钱可以试错,总想着漫漫长路足够挥霍。所以那会的人面对爱情才会常说“今生无悔今生错”,后来呢,只好叹一句“来世有缘来世迁”。
所以八月长安的这套“振华三部曲”里才少不了成长的跨度,仿佛总有那么一刻,少年少女们就突然长大了,然后伤痕烙成了疤,心思藏进了信,怨气落下了灰,当所有的躁动都倦怠下来,这种蓦然回首,才能让彼时的我们,看清楚那时的他们。
就像她自己在面对哈理工新生时的那篇演讲里说的“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大学给我们的第一个迎头一击,或者说是第一个最好的一个礼物是一样的——就是困惑……刚刚好这十年的时间,我觉得现在有些事情,我可以回答当时的那个不停地站在湖边儿想着的感情和学业问题的女生了。”
真的请记得,时间会给你答案,只是这一切,又只有冲洗过时间的人,才能懂得。
只是在《这么多年》里,这种时间的痕迹并运用得更加明显了,比起耿耿和余淮这对犹如上天眷顾所以幸运分配到彼此的恋人,陈见夏的后知后觉让人不忍。
来自小县城的状元,带着一脸的希冀与陌生来到振华高中,眼前充斥全新的教育环境,牛X到爆的各路大神,这只在过去学生生涯,仅凭着一骑绝尘的成绩便能得到老师偏爱与保护的“孔雀”,突然意识到她的羽毛可能并不斑斓,只是比其他的麻雀更光亮一些。
可向来生人勿进的伪装下,她的胆怯是遮掩不住的,我们很难在这个女生身上发觉不讨喜的东西。
比如高傲、比如做作,她只是从未训练过与人交际的能力,家庭对男丁的偏爱,父辈叔伯的争吵,母亲的市侩与小城本身的逼仄,都让她在过去的十几个春秋里只保留了努力——考走——然后逃离的决心。
或许,如果见夏不那么过于敏感,看不到每次过年更薄一些的红包,看不到永远可以分到弟弟碗里的鸡翅,看不到爷爷奶奶眼里的一丝轻视……
也许她的童年不会只活成一条单线叙事,可这是作者埋在她心里的扣,需要那么一个特殊的人,来解开。
李燃是陈见夏从未想到过的那个答案,不似她梦里的西装笔挺、绅士而多才,反倒成了极端的另一面。
染发、打架、逃课、仗着家里关系牢牢挂在这所重点学校的尾巴上,这是见夏曾经最怕的那一类,可鬼使神差地,她又偏偏最不怕他。
最早的与众不同就是在医务室的初遇吧,和热情主动的同学于丝丝那里不敢擅自开的玩笑,对着突然闯入的李燃反而脱口而出,陌生人送来的随身听她会鬼使神差的收下,被李燃招惹哭了无数次却越加与他熟稔。
是怪人与怪人,才容易成为朋友吗?我想不是,究其原因其实在人与人的距离感本就是一种分寸上的默契。
八月长安
比起于丝丝带着炫耀性的主动试探,李燃的自来熟让人亲切,聊音乐比聊同学八卦更适合建立互相间的第一层信任,那是不妨碍生活的攀谈,那是不踏入对方领地的示好。
再之后漫长的时间里,他们都是这样,李燃永远是主动的那一个,见夏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地收拢一片片善意和美好。
很难说清楚,他们的爱是从那一刻被按上播放键的,随身听里是见夏不曾听过的周杰伦,放学后的省城是见夏承受不起的繁华,班上女生的勾心斗角,市区建筑的传说轶事,见夏因为这一切的陌生与无能为力感到孤独,这是蜕变成白天鹅的前夜必然经历的阵痛。
假如没有李燃,她可能还是会赔笑似地向瞧不起她的同学道歉;
假如没有李燃,她可能会在被误会和排斥的某一刻对省城感到绝望;
假如没有李燃,她可能会在偏心的班主任那里同样留下家庭赐予她的疤;
假如没有李燃,她可能依然是足不出户、没有朋友、留不下任何交集的校园过客;
假如没有李燃,她可能像过去一样平静地长大,然后投入下一张逃离又束缚的网。
幸亏,李燃出现了,出现在每一个她最需要陪伴与支撑的时刻,这些画面零碎又灰暗,可有关那个男孩的文字又是极尽温柔与恰好,提醒着见夏,也提醒着我们,青春不会只能一层不变得活。
在原本既定的岁月之外,见夏尝过了圣代的甜和串串的辣,看过了青藤缠着斑驳的墙和挥着翅膀的雕塑,听过了粤语歌的朦胧和安拉的抚慰。
一丝丝,一片片,如划过发梢的雪,如洒在身上的月,触之即逝,又让人过目不忘。
这种自由与束缚的对冲,稀释了见夏在原生家庭的丑陋与破碎中成长的压抑,也构建了她在默默忍受然后逃离之外抗争的勇气。
我想没有什么,比让一个始终表现优异乖巧,除了学习一窍不通的女生,说出“包括,我喜欢你,但我怕老师骂,怕别人说我、说我和混混谈恋爱,所以不敢和你在一起,却还是霸道吃醋,想让你喜欢我,对我好……这样,你也觉得我好吗?”
更让人能觉察那份春心萌动了吧,张爱玲曾说过:喜欢一个人,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再开出花来。
她的优柔,她的胆怯、她的伪装都被打碎了,她爱得慌乱又无措,可所幸李燃又从不想让她卑微,便能开出一朵花。
那朵花里有什么呢?是被流言侵扰终于敢于回击的狡黠,是剖开伤口与重男轻女的父母对峙的痛快,是被开除后跪在班主任面前求原谅的决绝。
成长总是不期而至的,李燃教会了见夏一种向上走又不在意他人目光的自由,自然也给予了她为了选择不放手的勇气。
人之本心有两种,向阳花木,阶底绿苔,那捧颤巍巍的苔藓,终于在不安与惶恐中抬起了高昂的头。
的确很少见过这样目的性明确又偏偏让人讨厌不起来的“早恋”,陈见夏和李燃就像是那最早熟的雏兽,不逾越、不放肆、做足了准备的忍耐,只肯默默等着高三毕业那最后一堂考试的铃声敲响,才会把心中蓬勃的热与光芒一股脑地释放出来。
女孩说:知识改变命运,她想先确定好自己的命运。男孩说:我保证会像这条围巾一样,你冷的时候就围上,热的时候就摘下,这样就够了。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不像《致青春》里临阵脱逃的陈孝正,也不像《钟无艳》里唱着哀怨歌词的副车。
默契又冒着傻气的少年,慵懒地躺在大巴的座椅上,却说着最真诚的话,他不嫌她狼狈、多疑、和小心翼翼,他们一个“爱”字都不曾开过口,却在那一刻都无比相信,彼此可以熬到毕业的那一刻。
可黎明前的那个钟头永远是最黑暗的,早恋被发现,李燃被父母禁足,见夏被班级孤立再到打回县城,所有的陪伴与承诺都倒在了最现实的天堑前——我想带你走,可我怕,照顾不了你。
如果李燃的解释可以来得更早一些,如果见夏在得知男孩的果决后也愿意向对方跨出那一步,如果那一次的南京之旅,他们可以把话彼此说开。可惜成长会让你收获许多东西,唯独没有“如果”。
高考前翘课的旅行,是见夏学生时代最疯狂的决定,可她依旧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告诉他:“我想听你让我留下。”归来的时候,他们做了一个遥遥无期的十年之约,未说出口的爱熬过了漫长的冬天,却死在了明媚夏季。
离别的那场戏,戛然而止地令我不知所措,八月长安越来越懂会在什么时候让人破防。书上写到:
他们回程没有坐火车。
李燃说,爷爷的钱没必要省了,我带你坐飞机。
“这样等你去新加坡的时候,就不是第一次坐飞机了,自己去机场办票也不会慌。好不好?”
李燃说,陈见夏,你走的时候,我不去送你了。
如果故事到这里停步,也许我会这篇文章重新换一个题目,叫做“我再也没有见过夏天的蜻蜓,就像你再也见过我。”
初恋的温情消逝在毕业季,实在是太过正常的故事,正常到我们都没有心碎地力气再去回忆那段过往,谁不曾在青春弄丢过那个眼神透着光的少年呢?
我们都还记得,只是我们都不敢再提及。
所幸,漫漫的十年长约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实现,上天还是公平的,它总会以另一种想象不到的方式补偿你丢失的美好。
在那个朱自清先生评价过“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的古城,在见夏心心念念的南京,她又在机场遇到了他。
这一次又是李燃的主动拯救了见夏,他向空姐打听了见夏的意外受伤,靠着她弟弟的“出卖”来到她家楼下,在她父亲病危的时候打来了电话。
此时的见夏,长成了她最“满意”的样子——疏离、冷静、凉薄,可在重逢的那一刻,职场的勾心斗角,飘迫异乡的孤寂萧索,家庭变故的手足无措好像再也制约不住的猛兽,她只想埋在他的怀里痛哭,只有面前的男人,看得懂她所有的脆弱、不堪与破败。
没有什么爱情,比永远在最危险的时候踩着七彩祥云来救你的刚刚好,更让人幸福;也没有什么爱情,比《挪威的森林》里说的那样,可以忍受你所有突如其来的情绪,更让人放心。
十年过去,李燃证明了他依旧是当初承诺里的那条围巾,在见夏感到冷的时候,可以替她带来温暖。
十年过去,见夏也终于踏出了她主动的第一步,那是她的奔袭万里、披荆斩棘,那是她满怀报复的快感逃离了二十九年,终于知道自己想去哪里:
没有为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不必特意选择timing,就是今天,就是现在。
“李燃,我爱你。”
八月长安
我很感谢八月长安又给了我们一场happy ending,不然或许我会为了这对纯粹的恋人没能在一起而遗憾很久。遗憾什么呢?
是为了他们彼此相隔十年未曾消磨的爱却不能有个归宿,还是见不得明明契合的灵魂却总被无常的命运捉弄,亦或是为了你我那些没有枝头可栖的早恋终都负了流年。
或许都有,又或许,只是我那么喜欢当下这个故事,正如我曾经多么喜欢那个让我感到快乐的少年。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