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2021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题模拟题精选
发布于 2021-09-03 06:22
1. 杨某与刘某在日常生活中有矛盾。杨某为了泄私愤,造谣说刘某生活作风有问题,致使刘某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刘某可以要求杨某承担的民事责任有( )。
A. 停止侵害
B. 返还财产
C. 消除影响
D. 恢复名誉
【答案】ACD。解析:《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本题中杨某造谣刘某生活作风有问题,并没有牵扯到财产,B不选。故本题答案选ACD。
2. 甲厂向乙公司去函表示:“我厂生产的‘彩虹’牌衬衣,质量上乘,全棉面料,每件50元,现有2000余件库存,如果贵公司需要,请与我厂联系,我厂一律送货上门。”乙公司回函:“我公司愿向贵厂订购‘彩虹’牌衬衣1000件,单价不变,但每件衬衣须附送一个黑色领结。”两周后,乙公司收到甲厂发来的1000件衬衣,但这批衬衣并没有附送领结,于是乙公司拒收,乙公司的拒收行为是否违约?( )
A. 违约
B. 不违约
C. 部分违约
D. 承诺部分生效,合同成立
【答案】B。解析:根据法律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当合同有效成立之后,才有违约的可能。本案中,乙公司发出新的要约之后,甲厂未就此作出明确的承诺,因此关于有“附送领结”要求的新要约,甲乙双方并未达成合意,合同没有成立。由于合同尚未成立,所以没有违约行为的发生。故本题选B。
3. 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董事会是经营决策机构。( )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解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是受股东会委托管理经营公司的决策机构,对选举和委托它的股东会负责。故本题说法正确。
4. (单选题)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从公共政策角度看,这属于()。
A. 政策终结
B. 政策调整
C. 政策执行
D. 政策评估
【答案】A【解析】A项正确,政策终结,是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题干信息符合这一概念。
B项错误,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C项错误,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去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D项错误,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的活动。
故正确答案为A。
5. (单选题)我国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下列直接体现这一作用的是( )。
A.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B.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 支持西部地区建设
D.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答案】C【解析】支持西部地区建设是财政转移支付,将优势资源吸引到西部地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是直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体现。
AB两项体现的是财政的社会建设作用,D项作用体现是间接的。
故正确答案为C。
6. (单选题)张某因绑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入狱后,张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根据《宪法》规定,对张某的处理是( )。
A. 可以减刑,但不能假释
B. 既可以减刑,也可以假释
C. 可以假释
D. 既不可能减刑,也不可能假释
【答案】A【解析】《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因此,可以减刑,但不能假释。
故正确答案为A。
7. (单选题)甲拿刀追杀乙,乙在仓促逃跑中发现甲6岁儿子丙在路边玩耍,便冲上前去用胳膊使劲勒住丙的脖子,威胁甲说再过来就要勒死丙,甲只好放弃了追杀乙,但丙因长时间被勒,短时窒息造成脑瘫。乙的行为构成( )。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故意犯罪
D. 防卫过当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D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故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本题中不法侵害人是甲,而丙是无辜第三方,不属于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
B项错误,《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乙的行为所保护的权益不满足“保大放小”的要求,因而不构成紧急避险。
C项正确,《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乙使劲勒住丙的脖子,属于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丙伤亡的后果,却有意为之,无论其主观是希望还是放任,都构成故意犯罪。
故正确答案为C。
【重要提醒】相关资料,一次购买,后续更新,免费使用,不需要额外付费。
【1】公基题库(模块+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2】公基模拟试题(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3】最新时政(预测题+热点)售价:19.8元
【4】行测题库(模块+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5】行测模拟试题(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6】最新申论范文(热点)售价:19.8元
【7】公文写作题库(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8】综合应用主观题(答案+解析)售价:19.8元
【9】三支一扶、公安、社工题库分别售价:19.8元
【10】面试模拟题库(题目+解答)售价:19.8元
【优惠】VIP包括全部资料,仅需88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