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3. 父母怎样与孩子交流才有效

发布于 2021-09-03 06:25

 

第二章家庭生态:孩子成长的沃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生态,就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水肥和土壤。温暖、和谐、支持、包容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文化,就是孩子茁壮成长的空气和阳光,直接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发展和性格的养成。所以,家和万事兴,土肥苗才壮。  

 

  

 23. 父母怎样与孩子交流才有效

  对孩子施与科学的教养,引领孩子健康成长,这是所有父母的应尽责任。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很多父母发现,小时候乖巧懂事,言听计从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究其原因,除了青春期孩子为了满足“我已长大,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心理需求而故意对冲父母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那么父母怎样与孩子交流才有效呢?

  一、要想让交流有效,就要以尊重与信任为前提。生活中,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没长大,没有生活与社会经验,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父母坚持一个信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居高临下地要求孩子言听计从。一是为了凸显长辈的地位与权威,二是在内心真的是为了孩子好,三是认为孩子不懂事,认为孩子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而父母才是解决孩子问题的专家,于是父母就要把社会经验直接教给孩子,不给孩子自己去探索、尝试、感悟的机会,其实也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这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因为只有平等,才有尊重,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信任。而这样长此以往的等级模式之下,孩子或者反抗,或者不假思索地顺从,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会变得叛逆,或者没有主见。因此,要想让交流有效,就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与孩子互动交流。相信孩子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相信孩子也想更好,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生命力量。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放下担忧、戒备,敞开内心世界与你交流,并且从你的尊重与信任中发展出力量感、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建构起充实、饱满的自我评价,成为一个高自尊的人。

  二、要想让交流有效,就要聚焦于孩子的所欲目标。这其中有三层含义:

  (一)与孩子的交流,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聊天是双方相互交换信息,无目的、无方向,随波逐流,而与孩子的交流时常是带着目的与方向的。

  (二)聊天是把自己喜欢的、想说的话说出来,而与孩子的交流是父母创造一个宽松、安全、和谐的语境,引导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家庭教育指导或咨询中时常发现,父母话多,孩子话就少。一是因为孩子处于劣势和被批评指责的地位,孩子插不上嘴也不敢插嘴,二是因为被剥夺了话语权之后,欲求无望,放弃了表达与交流的动机。时间长了,孩子就与父母无话可说了。有个高一男生,被父母带过来,本来见面之前我已经与这位母亲有过长时间的电话交流,见面的目的是让我与孩子交流。但是,见面之后,母亲又开始滔滔不绝,二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坐立不安了,看那阵势,如果不是碍于面子,孩子很可能会扬长而去了。无奈,我提出要求想和孩子单独聊聊,母亲才出去。我问孩子:“平时妈妈也这样吗?”孩子说:“平时也这样,说起来没完没了,实在忍受不了,我让妈妈别说了,妈妈就说怎么又烦了,我说什么了你就烦,我没说什么呀?”也难怪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呢。回到题目,要想交流生效,就要聚焦孩子的所欲目标。与孩子交流的目的是了解孩子的情况,而不是为了对孩子进行说教或指责,父母一定不要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

  (三)聚焦于孩子如何改变,就要使用有关改变的语言。日常亲子交流中,父母常常聚焦于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感觉到被指责,孩子会更加无力改变现状。因此我们要对语言进行“筛选”,把对孩子发展无利的、问题导向的语言过滤掉,只留下正向的、有关改变的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父母要全神贯注地倾听与理解孩子所用的词汇,特别是孩子重视什么、想要什么,以及相关的成功经验。顺着孩子的思维脉络去提问,并且尽量使用孩子的语言。在孩子的回答中,父母要尝试从孩子的参照架构中持续倾听与理解孩子,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再接着形成下一个问句。而基于孩子参考框架的交流,正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也隐含着父母对孩子的能力与专家地位的肯定。

大量事实证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聚焦问题与聚焦改变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一名成绩一般的小学生,对父母和爷爷奶奶说要将来长大了考清华、北大,如果你聚焦于孩子的问题,批评孩子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那就残忍地扼杀了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错过了一次宝贵的教育契机。所以,面对着孩子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我们做父母的不用去提示他不切实际,而是从正向肯定孩子积极上进的力量,肯定孩子对未来有信心、有学习动力的宝贵品质。当你向孩子表达你的感受的时候,孩子会从你的话语中得到支持,感觉到力量。

  三、要想让交流有效,父母就要改变理念。家庭教育指导中,我们常常发现,父母如果观念不改变,仅仅学习交流的语言技巧,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与孩子交流互动的现场,父母会发现孩子不愿意接受父母的“虚情假意”,甚至会表达对父母的排斥。常言道“说话靠心不靠嘴”,你的思想到位了,语言的表达不过是思想的外衣。因此,父母只有改变理念,真正信任、尊重孩子,带着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孩子深度接纳与理解,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出自《家中谁是“腕儿”-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与思考》 李华 著

咨询电话:15931709016

李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北省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河北省家长学校校长培训讲师。现任沧州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沧州市家长学校讲师团团长。多年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使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由紧张对抗变得和谐温暖,很多青少年由厌学逃学变得乐学好学,很多家校矛盾变成家校合力。应邀在全省各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数百场,《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多次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出版家庭教育专著《家中谁是“腕儿”-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与思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