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未来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发布于 2021-09-04 10:27
元宇宙的未来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站在今天这个时点展望,我们粗略的以10年作为一个周期去展望未来元宇宙的发展,我们认为会有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是近10年
元宇宙概念将依旧集中于社交、游戏、内容等娱乐领域。
其中,具有沉浸感的内容体验是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形态之一,并带来较为显著的用户体验提升。
软件工具上分别以UGC平台生态和能构建虚拟关系网的社交平台展开,底层硬件支持依旧离不开今天已然普及了的移动设备。
同时,VR/AR等技术逐步成熟,有望成为新的娱乐生活的载体。
第二阶段将发生在2030年左右
元宇宙的渗透主要发生在能提升生产生活效率的领域。
以VR/AR等显示技术和云技术为主,全真互联网指导下的智慧城市、逐步形成闭环的虚拟消费体系、线上线下有机打通所构成的虚拟化服务形式以及更加成熟的数字资产金融生态将构成元宇宙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元宇宙终局形成
也许是在2050年,这其实是开放式命题。
尽管目前各项前沿技术在快马加鞭,人类需求的升级节奏不断加快,一定程度上都加速了元宇宙的进度,但不确定性依旧很多。
就好比站在20世纪末的我们,也不会想象到30年后人手一台手机,无纸化办公,开放式社交和数字化购物的今天已经实现。
元宇宙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我们判断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将会是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完美融合。
就像苹果和安卓可以共存一样,未来的元宇宙不可能一家独大,但也不可能没有超级玩家。
超级玩家会在封闭性和开放性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这种平衡有可能是自愿追求的,也有可能是国际组织或政府强制要求的。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未来的元宇宙会是一个开放与封闭体系共存甚至可以局部连通、大宇宙和小宇宙相互嵌套、小宇宙有机会膨胀扩张、大宇宙有机会碰撞整合的宇宙,就像我们的真实宇宙一样。
元宇宙终局将由多个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元宇宙组成更大的元宇宙,用户的身份和资产原生地跨元宇宙同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组织治理方式等均将重构。
这个全量版元宇宙将会承载更大的商家价值,就中国市场而言,也许会出现新的超级玩家,同时新的创业公司也会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百花齐放。
元宇宙是大厂的机会还是新玩家的超车弯道?
在元宇宙概念破圈之前,大厂就开始了相关上下游产业的积极部署:
Facebook:
2014年收购VR头显设备Oculus后,不断完善技术细节、产品体验和内容丰富度,目前是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VR头显品牌,持续引领VR消费级设备行业的火爆;
2015年发布的第一款VR社交应用Spaces目前已关停,取代的是2019年发布的更精致、更流畅、沉浸感更足的Horizon:一个由整个社区设计和打造的不断扩张的虚拟宇宙。
扎克伯格已宣布Facebook将成为一家元宇宙公司,连接所有可虚拟、可增强、可混合的娱乐内容商务生活等应用场景。
NVIDIA:
NVIDIA凭借技术优势将成为元宇宙底层架构的建设者。
2020年发布Omniverse:一个数字协作创作和数字孪生平台,拥有高度逼真的物理模拟引擎及高性能渲染能力,支持多人在平台中共创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高度贴合。
腾讯:
作为国内厂商在元宇宙布局的领跑者在基础设施和C端同时发力。
2020年腾讯云推出智慧城市底层平台,标志着腾讯将迈入全真互联网时代。
此外,腾讯已投资布局组成元宇宙的多个关键领域,而新一轮人事变动说明腾讯将从社交媒体入手发力元宇宙生态。
Epic:
作为虚幻系列引擎的开发商和CG技术的领先者,于2021年4月宣布完成10亿美元巨额融资用来打造元宇宙。
除现有大厂外,初创企业也伺机而动,希望通过抢占先机,在细分领域突围。
我们判断,大厂凭借丰饶家产将会在元宇宙角逐中更胜一筹。
在我们看来,中国最有机会获得元宇宙首张门票的公司还是牢牢站稳了游戏、社交和长视频内容三大可沉浸领域的腾讯。
此外,拥有短视频内容和直播资源的字节跳动、拥有大量可沉浸内容版权和一定VR内容产出能力的爱奇艺也有相当大的机会去争夺通往元宇宙的第二张门票。
同时我们也相信其它巨头如阿里、B站面对元宇宙的召唤亦不会袖手旁观。
如果从近期投资或布局角度看,元宇宙仍是一个概念,但不论大厂还是创业公司都已经展开积极探索和布局。就细分领域而言:
游戏:
更看好游戏引擎长期价值,但短期内引爆平台的一定是好内容本身。Oculus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内容在硬件更迭中的重要性。
VR/AR:
硬件厂商的核心壁垒在于交互算法+工程能力,但目前都缺乏内容基因,需要持续投入内容产出。
更看好Oculus模式,基于一定的硬件能力依托大厂内容和资本助力快速实现爆发增长。
同时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内容也会快速成长起来。
Metahuman:
人物身份建立是元宇宙的第一资产,且距离商业化可能更近。
社交:
短时间内难出现新的大DAU级产品。优秀的社交产品应同时具备关系的建立、沉淀和转化三方面能力。
当下社交的内在逻辑仍是通过兴趣或者内容汇集足够多用户形成平台效应,新的产品也一定是基于新人群的兴趣出发或者提供了差异化的互动方式。
长期看好基于上述形态的底层技术公司。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