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全国的宝塔糖,为何销声匿迹了?我国制药史上的一大遗憾
发布于 2021-09-05 07:24
如果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诞生的读者,或许会对一种名字叫做宝塔糖的产物有着相当深刻的印象。
在图片中,这些样貌奇特,酷似宝塔形状的花花绿绿糖果,一度是不少孩子的童年回忆,实际上,它同样也是一大批人童年时期的“保护神”。
蛔虫,是人类病理学当中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蛔虫病常常出现在生活环境不佳,尤其是卫生环境不好的地区,由于蛔虫生存能力极强,一天的产卵量就能达到24万枚,它们甚至还能在野外生存一年,接触不干净的环境,饮用不卫生的水和食物,都能够成为蛔虫病的诱因,而我国也曾经是蛔虫病高发的国家,上个世纪,在贵州、河北等地,儿童蛔虫感染率一度高达70%以上,对居民的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宝塔糖也因此诞生了,它的本来名字,叫做祛蛔药,其主要成分,便是磷酸哌嗪,原本发明者打算将其作为片方药剂广泛生产,然而因为味道难以下咽,考虑到也要长期生产,生产方担心小孩抗拒,因此又加入了食糖,宝塔糖因此而来,这多少让人感到疑惑,为何到了如今,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却销声匿迹了呢?
这就必须说说它的历史,也是我国制药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最初宝塔糖的成分磷酸哌嗪,来自于苏联寒带附近一种名为蛔蒿的植物,我国在1950年以前一直需要进口,而到了1952年,苏联提供了20克左右的蛔蒿种子,成为了宝贵的来源。
然而国内土地上,究竟适不适合这种植物的栽种,谁也没有一个准数,因此研究人员没有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而是分别交给了呼和浩克、大同、西安、潍坊四处农场,尽可能模拟蛔蒿原来的生产环境。
最终只有潍坊的蛔蒿种植成功,它也被称之为“一号除虫菊”。在此之后,蛔蒿在山东迎来了广泛的种植,在植物学家的努力下,潍坊种植蛔蒿的面积,在50年代末期已经扩大到了8640亩,年产蛔蒿叶达到了15万公斤,提取的药材不但满足了国内基本需求,一度还有少量出口。
但是到了60年代的饥荒时期,潍坊的种植面积却急剧下降,蛔蒿由8000多亩下降到500亩,大量田地被重新种上粮食来解决饥荒,屋漏偏逢连夜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需要引进的蛔蒿提取设备受到了很大影响,而因为灾害问题,蛔虫病又借来能不断的高发,到了1964年,一场持续四十天的阴雨还毁掉一大片蛔蒿田。
等到1965年,工作人员再次种植,手上能够动用的蛔蒿种子仅仅只剩下两瓶,但是关于蛔蒿的考验还并未过去,在70年代初期,又有一大片即将成熟的蛔蒿田被闹事的年轻人所破坏。
虽然到了80年代,山东地区种植蛔蒿的面积已经达到了18000多亩,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但是考虑到这种祛蛔药的性能有限,而医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更好祛除蛔虫性能的甲苯咪哇、阿苯咪吐得到大力开发,而且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到了1982年,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对“宝塔糖”在内127种药品予以淘汰。从此蛔蒿的产量不断下降。
1985年,依然有不少企业急需采购驱蛔药,但是当供销人员千里迢迢来到山东潍坊,却发现蛔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绝种,原本药材公司的一些工作人员,在深井内准备了蛔蒿的种子,但是这种土办法时间一长,也没有重复十多年前的奇迹。
随着如今生活条件的改善,蛔虫病得到控制并且能够广泛的治疗,宝塔糖也成为了过去,而它对过去人们的贡献,依然是一桩美好的记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