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慈善法》的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吗?

发布于 2021-09-05 09:44

今年9月1日是我国《慈善法》实施五周年

9月5日是第六个“中华慈善日”

慈善与你我息息相关

小编整理了一些慈善法知识点,

快来学习一下吧~

一、哪些组织可以开展公开募捐,并注意哪些问题?

自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后,只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或者认定的慈善组织才可以开展慈善募捐,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可以开展公开募捐。

社会公众可以登录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https://cszg.mca.gov.cn/platform/login.html),查询某个组织是否属于慈善组织,以及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民政部、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红十字会开展公开募捐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各级红十字会向同级民政部门申领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后,也可以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如果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也想进行募捐,可以跟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慈善组织和各级红十字会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依法制定募捐方案,并按规定向民政部门备案;应当在民政部统一或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按规定定期向社会公开募捐情况、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如果擅自开展公开募捐的,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按照慈善法的规定,此类情况下,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有关组织或者个人也可能会被处以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个人可否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网络渠道开展公开募捐?

网友们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或者转发各种信息,其中不乏涉及募捐的信息。对于个人在微信朋友圈开展“募捐”的行为,要区分个人发布的“募捐”信息的具体内容来判断其性质。

如果个人募捐款物的用途是为了帮助疫情防控、河南暴雨灾情等慈善目的,那么就属于慈善募捐。根据慈善法的规定,个人不可以开展公开募捐行为,当然也不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募捐。如果个人想发动身边的朋友参与捐赠,那么可以将民政部指定的二十家慈善募捐信息平台发布的慈善募捐项目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发起慈善募捐项目。

对于个人募集款物的用途是为了解决本人、自己的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生活、医疗困难等,这种行为不属于慈善募捐,而是个人求助行为。对于个人求助,就其法律属性而言属于一般的民事赠与行为,构成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适用慈善法调整,个人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形式发布个人求助信息。

三、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捐赠,如何监督捐赠款物的使用?

当社会公众希望捐赠款物的,可以在民政部指定的2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了解相关的慈善募捐项目信息进行捐赠,也可以通过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开通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了解募捐项目信息进行捐赠。另外,社会公众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

 对于慈善组织开展的募捐项目,可以通过“慈善中国”查看该募捐项目是否办理了备案手续,核实项目信息。捐赠人、社会公众有权了解监督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可以在“慈善中国”和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上,查看慈善组织是否及时发布了募捐款物的使用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向慈善组织了解募捐款物的用途。如果慈善组织不能定期公开募集款物用途,拒绝向捐赠人反馈信息的,捐赠人可以依法向民政部门投诉举报;如果慈善组织违反捐赠协议约定的用途滥用捐赠财产的,捐赠人有权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赠人可以向民政部门投诉、举报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了便于维护捐赠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发挥慈善财产的效用,建议和提倡捐赠人更多地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赠。

四、什么是关联交易?慈善组织涉及关联交易应该如何处理?

关联交易,一般是指具有投资关系或者合同关系的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的交易,又称为关联方交易。慈善组织会有一些重要的关联方,主要包括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等。慈善组织作为法人实体,会有一些民事行为、商业活动,存在很多交易行为,就有可能产生关联交易,例如在疫情防控中,慈善组织购买关联方生产、销售的防护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等。

正当的关联交易,交易双方互相了解、彼此信任,可避免信息不对称,出现问题便于协调解决,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相比与陌生的市场主体交易,可能是对慈善组织有利的,法律并不禁止;不正当的关联交易,会使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损害慈善组织、受益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破坏慈善环境,影响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因此,慈善法对慈善组织的关联交易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根据慈善法的规定,慈善组织的关联交易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不得使慈善组织、受益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损,例如禁止慈善组织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购买关联方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二是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管理人员等关联方,不得参与相关交易的决策,对决策应当回避;三是关联交易必须做好信息公开,以接受社会监督。

五、遭遇骗捐后如何讨回公道?

《慈善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对于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则将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六、什么是不得指定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慈善组织如何核查此类情况?

慈善组织的财产属于社会公共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截留。为避免慈善组织财产受到侵害,慈善法和相关法规规定了一些禁止性规定,避免慈善组织的财产被特定单位或个人侵占。“不得指定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就是其中一项规定。

 所谓“利害关系人”,原则上指的是与捐赠人或慈善组织管理人员存在重大利益关系或者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个人和组织,例如捐赠人或慈善组织管理人员的家庭成员、同事、具有投资或被投资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发生重大交易的交易方等。“不得指定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即是指捐赠人在捐赠款物时,慈善组织在实施慈善项目时,不得将自己捐赠、管理的款物直接用于自己的上述利害关系人。

 慈善组织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履行利害关系核查义务。第一,慈善组织可以告知捐赠人不能指定利害关系人为受益人,同时要求捐赠人在捐赠协议中对此作出承诺;第二,慈善组织应该建立管理人员利害关系核查制度,在确定受益人前,慈善组织应该在管理人员中进行内部核查,避免将管理人员的利害关系人确定为受益人;第三,对于指定或确定单位作为受益人的,慈善组织应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判断捐赠人或者慈善组织管理人员是否与受益人有明显的利害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别“关联交易”与“指定利害关系人为受益人”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依法开展的公平的关联交易,慈善组织可以从交易中依法取得收益,是有利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行为。但是指定利害关系人为受益人,是一种单方面侵害慈善组织财产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

七、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如何依法履行捐赠信息公开义务?

按照《慈善法》的规定,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在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在统一信息平台公开下列信息:1.募得款物情况;2.已经使用的募得款物的用途,包括用于慈善项目和其他用途的支出情况;3.尚未使用的募得款物的使用计划。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前款第1、2项所规定的信息。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

疫情期间,上述信息公开周期要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期待。慈善组织、红十字会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尽可能缩短信息公开周期,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于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慈善组织、红十字会要主动发声,解疑释惑。此外,慈善组织如开展定向募捐,需要及时将募捐情况、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告知捐赠人。如果捐赠人要求慈善组织将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的,慈善组织也应该向社会公开。

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在做好信息公开的同时,还要注意,如果捐赠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捐赠人不同意公开的姓名、名称、住所、通讯方式等,慈善组织应当按要求做好保密处理,不得向社会公开。同时,还要注意著作权问题,不能侵犯他人著作权。

八、捐赠物资如果不符合实际需要或有剩余,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捐赠的物资有剩余的,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赠协议处理;募捐方案未规定或者捐赠协议未约定的,慈善组织应当将剩余财产用于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项目,并向社会公开。

 无论捐赠物资出现什么情况,都必须依法用于慈善目的,慈善组织及相关人员都不得私分、侵占或者挪用。

关于慈善法,您还有哪方面的疑问?请在下方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

来源|公益宝

编辑|万幸

编审|舒翅展


往期精彩


点分享
点收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