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徽、山东等多地玉米不结穗!到底什么情况?

发布于 2021-09-05 09:41

今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山东、安徽及东北辽宁、吉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发生了雌穗分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涉及品种多,面积大,一些区域半数以上品种不同程度的发生,给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吐丝晚或不吐丝(只长秆不结穗),其次是多穗现象。由于这种异常现象发生普遍,后期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参考了邯郸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新乡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诸多专家的意见,对玉米雌穗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成因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汇总。
01
雌穗发育异常发生的规律 
 同一品种出现的雌穗分化异常现象程度不同,有轻有重,有有有无;播种期的不同,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异常现象出现的几率和差别有很大变化;同一地块不同品种,异常现象出现的程度各异,有轻有重;中早熟品种偏轻,晚熟品种偏重,晚熟播种早的偏轻;短穗型品种偏轻,长穗型品种偏重。
02
雌穗发育异常发生的原因 
 由其异常现象及其发生规律可以看出,发生的原因不是种子问题。为了弄清原因,作者详细了解分析了发生异常现象年份的气候特点,整个玉米生长期,气候呈现了雨水特多、光照严重不足、温度偏低、积温不足的特点,所以异常现象的发生,多是由当年光照和降水量异常变化诱导而形成的。
1.吐丝晚或不吐丝(不结穗)导致花期不遇的原因
作者查阅了河南商丘、周口、山东临沂、泰安发生较为普遍的地区气象资料,7月11日-7月31日,日最低温度20-25之间,日最高温度在24-30之间,以雨天为主搭配少量阴天,阴雨寡照,少有晴天。玉米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需要充裕的阳光、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温度,而低温寡照、多雨造成的养分流失严重影响了雌穗发育,使雌穗发育延缓或受阻,导致吐丝晚或不吐丝。而雨水充足会使雄穗加速生长抽出,加上抽雄散粉期遇阴雨天气,导致散粉时间短、花粉量不足,更加重了玉米雌雄不调,正常雌穗吐丝比同株雄穗抽出晚2~3天 ,有的品种晚5~6天,由于雨水太多,加速了雄穗抽出,导致了部分玉米品种雌雄不能同期抽穗,有的品种出现了雄穗抽出10天左右, 雌穗才陆续抽出,此时已处于雄穗散粉末期或已停止散粉,无法完成受精过程,造成玉米籽粒稀少或空秆现象。
由于低温多雨寡照的影响,延迟了雌穗发育的速度,也加速了果穗苞叶的老化,使之变硬,本来已降低生活里的花丝,遇到变得坚硬的苞叶就更增加了抽出苞叶的难度。因而使某些玉米品种光有穗不长粒。
以上玉米雌穗分化的几种异常现象,主要是异常气候造成的,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同品种不同播期之间存在差异,采取化控措施控制旺长与未采取化控措施差异更大。
2.多穗现象产生的原因
玉米本身有形成多穗的本性。玉米雌穗,又称果穗,从玉米的生物学特性看,除上部4~6节外,每个茎节上都有腋芽,茎上不伸长节上的腋芽可形成分蘖,伸长节上的腋芽可进行雌穗分化,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上部1~2腋芽可以发育成果穗,其余大部分在发育过程中退化,但在水肥过大、养分过剩、生长过旺的情况下,部分品种会激发出3~5腋芽分化发育,从而形成一株多穗现象。
3.针对今年情况造成结实不良或不结实的主要原因
 一是密度高,二是前期营养生长过旺,三是前期雨水大水肥流失造成后期肥水供应不足,四是病虫危害。以上这些原因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体内营养积累、转化和分配使雌穗发育迟缓或停止发育,空秆增多。今年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雨水充足,光照不足,营养生长过旺,影响了雌穗发育和受粉,导致雌穗结实不良或不结实。后期如果天气晴好,积温高,对籽粒的发育有益,籽粒饱满,千粒重高,能减轻一下对产量的不良影响。
03
对玉米雌穗分化异常现象的对策
 深入细致的做好群众工作,让老百姓了解玉米出现百年不遇“哑巴灾”的真正原因,掌握玉米种植的科学技术,从玉米生长的各个环节上落实抗灾夺丰收的措施。
要科学施肥,要按玉米的需肥规律,提倡多次追肥,特别是追施钾肥,因为钾肥在湿涝的年景中对玉米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科学地掌握追肥时间,避免苗期施肥过多。
出现多穗现象后,要及时掰掉下边的果穗,保留上部1~2穗,以便节省养分,使上部果穗形成较大的玉米棒,以增加产量。
对于温光反映比较敏感的品种最好更换,以避免在异常气候的特殊年份造成较大的损失。


立秋之后玉米做好这几点,每亩增产上百斤

立秋后,玉米逐渐从抽雄期至成熟期,是玉米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管理不好,很可能会影响玉米的收成。所以立秋时节玉米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01防病虫害

夏玉米进入8月份以后即将抽雄授粉,玉米中后期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玉米顶腐病、褐斑病、茎基腐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玉米蚜虫等。

02 防旱排涝

花粒期是玉米需水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缺水会影响籽粒的形成和灌浆不饱满,造成果穗秃顶、缺粒、籽粒秕瘦,产量降低。因此,遇旱时要及时灌水,满足玉米灌浆对水分的需求。但在玉米生长后期,根系的活力逐渐减退,耐涝程度逐渐减弱,在遇暴雨或连阴雨时要立即排涝,对低洼田块在排涝以后最好进行中耕,破除板结,疏松土壤,增强通气性,延长根系活力。

03 追施粒肥

玉米在穗期追肥量不足,后期有脱肥现象时,要追施花粒肥,促使玉米粒饱、粒重、高产

04 防止倒伏

玉米倒伏后对产量影响非常大,因此应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如在玉米生育期间遇到难以抗拒的风暴袭击,引起倒伏,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如在拔节后发生倒伏,应进行中耕培土,让玉米自身恢复。当玉米在抽雄后发生倒伏,应及时人工扶起并进行培土,以减少损失。


05 适当晚收

在不影响复种的情况下,可适当地推迟收获期,提高玉米粒重,增加产量。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呈金黄色玉米籽粒乳线完全消失时,即为玉米完熟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怎么掌握收获期?笼统的讲,玉米晚收增产技术就是在不影响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听说,玉米适时晚收可每亩增产100斤以上哦~

然而,很多农民朋友收获玉米,要么是看别人收,自己也跟风抢收,要趁家人有空赶紧收了,以免耽误外出务工。有的人即使知道“玉米适时晚收可以增产”这个道理,但对具体什么时候晚收不是特别清楚。一起来看如何通过适期晚收来使玉米增产。

1.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产量。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粒重最大、产量最高。收获偏早,成熟度差、粒重低,产量下降。有些地方有早收的习惯,常在果穗苞叶刚变白时收获,此时千粒重仅为晚熟期的90%左右,一般减产10%左右。

2. 提高产品质量。玉米适当晚收不仅能增加籽粒中淀粉含量,其它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加。籽粒营养物质的积累是一个连续过程,随着籽粒的充实增重,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也逐渐积累,至晚熟期达最大值

3. 适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充实,籽粒均匀,小粒、秕粒明显减少,含水量低,便于脱粒和存贮。

玉米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充分,可导致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适当晚收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是一项不需增加成本的增产措施。

改变苞叶变黄就开始收获的习惯,完熟期才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期。因为过早收获,籽粒没有完全成熟,严重影响产量,收获过晚有会造成养分倒流现象,所以说,早收晚收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06 怎样知道玉米是否进入完熟期?

生产上,一般以出现黑层作为玉米成熟的标志,但是,冰雹、早霜、病害等因素也会诱使黑层提前出现此外,在灌浆期,发生零度以上的持续低温天气,也会诱导黑层出现。因此,需要综合苞叶黄化、乳线消失和黑层出现等信息,判断玉米熟期。

从外观特征上看: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已变黄,基部叶片干枯,玉米苞叶呈黄白色、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籽粒底部出现黑层时,即为完熟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图:黑层发育进程)

一般情况下,按玉米正常生育算,玉米苞叶枯黄后,向后推迟10天左右收获,即将玉米授粉后40~45天收获的习惯改为授粉后55天左右收获。充分利用玉米生育后期秋高气爽、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气候资源,尽量延长玉米灌浆时间,让玉米粒重潜力充分发挥。

由于各农户玉米管理方法的差异,导致各户玉米收获时期不同,因此,玉米收获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果穗收获后,要及时脱皮,及时晾晒,堆放在朝阳、透风的地方晾晒,并经常翻动,不要因农事忙而导致玉米霉烂、霉变而受损失。

07 做到玉米晚收增产,需谨记“六个一”

一看:看玉米生长特征,玉米的成熟期需经历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三个阶段。因玉米与其它作物不同,籽粒着生在果穗上,成熟后不易脱落,可以在植株上完成后熟作用。

一定:定玉米最佳收获期。完熟期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期。有些农民担心雨天影响秋收,耽误冬小麦种植;有些农民更担心自己果实被别人“抢走”,因此常常见到农民抢收现象。早收晚收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一推推算玉米晚收时间。一般情况下,按玉米正常生育算,需期延长10天左右进行收获为宜。

一收:收要快、要及时。提前看好天气预报,安排好人员、车辆等预收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力争一次性收获完成。

一剥:收获后不要进行堆垛,及时利用人工及时玉米剥皮机进行扒皮。

一脱晾:因晚收玉米的含水量一般在30%~40%左右,收听天气预报,在晴朗天气进行晾晒,并及时进行脱粒晾晒,晾晒到玉米含水量在14%以下为宜。来源:网络

玉米收获前小心“暴死”,严重的可能绝收

北方玉米进入晚熟阶段,自己种植的玉米临近收获,出现了“暴死”现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是严重危害玉米的一种病害,它叫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腐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的整株很快青枯干死的突发性土传真菌病害。

发病主要在灌浆期至成熟期发生,但在乳熟期之前没有明显的发病特征,乳熟期至蜡熟期才是发病的高峰期。春玉米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8月份,夏玉米的发病时间则在9月份的上中旬。

其发病程度主要受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种植密度等条件的影响,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目前遍及全国玉米产区,分布广,危害大,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40%-50%,特别严重的高达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

根茎症状:玉米青枯病发病后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中间维管束变色,须根和根毛减少,茎基部中空并软化。剖开茎部可看到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还有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而且茎很容易倒折。

叶片症状:主要以青枯和黄枯二种为主。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

果穗特征:玉米青枯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脱粒困难。

目前没有好的抗病品种,也没有特效药剂和立竿见影的措施,只能采取预防和综合防治,减轻或控制病害。玉米青枯病发病非常迅速,一旦发现,就要尽早控制。

减少菌源:发病田秸秆不要进行粉碎还田,可将病株集中烧毁并对土壤进行深翻减少田间菌源量。合理密植:请按照产品包装袋推荐密度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土壤深松和宽窄行播种技术,增强根系活力和田间透风透光水平;注意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和锌肥可增强玉米抗病能力;雨后要及时排水。

治虫防病: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粘虫及玉米螟等可以造成伤口的虫害,减少病原菌侵染玉米的机会。化学防治:部分地区夏玉米种植密度大且中后期植株已经太高,建议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选用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混合喷雾,达到防病、治虫、抗逆、增产“一喷多效”效果,防治时间选择在玉米授粉后。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