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成为人类高质量“笑料”了吗?

发布于 2021-09-05 19:01

 


你最近有没有发现,男生成为了被diss的对象。
直男癌、普却信、大猪蹄子……在整个互联网上,男性越来越频繁地受到嘲笑和讨伐,似乎任何人都能踩上一脚。
嘲笑直男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吗?我们对男性群体的批判是否存在泛化?
我们尝试对这个敏感话题进行拆解。
 
 
男性正在被集体“批判”?
前段时间,“人类高质量男性”火爆出圈。

根据视频内容,成为一名人类高质量男性,只需要三步:

1、穿上白衬衫和西装外套
2、头发梳成大背头,脸上涂抹粉底,越白越好
3、双手交叉,鞠躬微笑,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


自诩智力高、身体素质好;反复强调自己可以为女性提供财务支持,购买奢侈品;谈及尊重女性话题时,将之解释为实现彼此的“利益释放”。

高质量、男性、求偶,光看这几个词就能感受到对男性的不友好。
不只是这则视频,在整个社交网络里,男性正在被集体“批判”。


最初是“直男癌”一词的“变异”。
“直男癌”最早指的是那些坚持传统的父权制价值观,具有明显大男子主义的男异性恋者。
但今天,“直男癌”明显泛化。
它可以用来调侃男生不解风情;也可以用来吐槽男生说话不算数;更可以用来鄙视一些渣男,追求时殷勤周到,到手后各种山盟海誓皆成空。
后来又有了对男性审美的“吐槽大会”。

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有“审美缺乏症”,但搜索男性审美,关联词条永远都是奇葩、迷惑这类不友好的词汇。
而杨笠的“普却信”,让我们对男性群体的“讽刺”上达巅峰。
尤其是去年年底随着丁真出圈而到来的那场PK——“我和丁真谁帅”。
虎扑上有3300多人参与投票,63%的人觉得丁真没有自己帅。
这次投票冲上微博热搜,在话题标签下,人们直指男性“迷之自信”。

在这之后,社区内又有人发帖:“难道真有60%的老哥觉得自己比丁真帅?”
1500多人的投票里,72%的人持肯定意见。
一位博主的评价非常辛辣:“有些人美而不自知,有些人丑而不自知。”
在这股浪潮之下,男性也成为脱口秀等语言类综艺的“最佳笑料”。


网上甚至还出现过《垃圾男人分类图鉴》这种极端漫画。
漫画里年轻姑娘和保洁阿姨眼神一对,就得出了“只知道玩游戏”“不做家务”“敷衍女朋友问题”的男人都是垃圾的结论,然后狠狠地把他们摔进垃圾桶。
到知乎搜索相关问题,你就能发现男性对此的不解与不满。
这种不满导致了一些极端言论的出现。

在“是否存在越来越多的女性鄙视直男的现象?如果是,原因是什么?”这条问题下面,有一个获得4万赞的匿名回答。

“即使你们再抹黑我们直男,也不能改变我们是社会最重要支柱的事实!”
这未必是他的真实想法,但这样赤裸又极端的父权宣言却从侧面说明,这种众嘲的氛围,可能会成为引发极端的导火索。
 

 
怎么成为鄙视链最底端?
这背后自然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更多的是男女认知上的差异让男性坐实了“被嘲”的冷板凳。

女性地位的提升,这个社会不可以再以传统的方式对待女性,对于过去强加给女性的种种要求,女性早已心存不满并奋起反抗。

但国际调研机构 Ipsos 与伦敦国王学院国际妇女全球女性领导力研究所在2020年的调查却显示,超过半数(55%)的男性认为在自己的国家平权已经做得足够多了,而女性认同的比例则为42%。
在中国,这个比例分别是70%和60%,虽然超过全球均值,但也有10%的差距。

这种认知差异使得女性对一些男性的表现感到“莫名其妙”。

最典型的就是对女性身材、容貌的评价,他们试图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得到的却是女性的厌恶。
此外,消费力的赋权也是诱发广大男士被扔到鄙视链底端的原因之一。
《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职场女性整体收入较男性低12%,这一差距已经同比收窄5个百分点,且分化程度连续两年下降。
埃森哲2019年的研究报告显示,近4亿20-60岁的女性消费者每年掌控着10万亿元的消费支出,接近德国、法国、英国零售市场的总和。
在综合电商领域,2021年女性用户的渗透率已经超过八成。


消费能力的提升让资本闻风而来,开始大做文章。
于是,在颜值经济下,“男色凝视”当道;品牌围绕着性别话题打出各种口号;在直播间,当李佳琦号召“所有女生”为身边男性买一份护肤品时,得到的是“过过过,他不配”。
“百货商店成为公共空间性别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这个公共空间里,许多男人觉得自己渺小,无助,格格不入。”(芮塔·菲尔斯基)
消费主义一边鼓励女性接受自己,一边又用各种话术,加深女性的不自信,通过买买买让自己“显得”过得不错。
资本甚至直白地总结出了一条市场价值鄙视链——少女>孩子>少妇>老人>狗>男人。

网络大环境也为这种氛围的形成提供了绝佳的培养皿。
大数据会根据人们自身的偏好对各种信息进行改编、拼补,并依据不同平台的特点整合信息形成同类意见场。
那些让你自我感觉舒适的“信息气泡”实际上是相同意见者的抱团社交。


微博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一举一动都能影响社会舆论,而这个平台的女性活跃度远高于男性,部分内容发布者出于利益考量故意发表情绪化的言论,以此“出位”并从中获利。
“直男癌”、“大猪蹄子”、“高质量男性”等各种对男性不友好的信息频频出现,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今天的局面——男性似乎成为了当今社交网络中的一个“笑料”。
 

 
真的成为笑料了吗?
当“嘲讽直男”成为一种网络风潮时,很多男性认为自己遭受到了歧视。
重活累活都是男人做的,为什么要说我们?
乍一听好像是有点道理,但仔细想一想,这其实是父权社会的历史影响

韩国作家孙雅兰在一次演讲中认为,这种“逆向歧视”的本质是因为“正向歧视”的先天存在。
传统社会对性别属性的刻板印象让女性没有能力去承担重任。
他说:“男性承担大部分危险工作,这是长久以来男性对女性赋予的柔弱属性造成的;男性抚养家庭,这是长久以来男性将女性置于经济上的不利地位造成的。”
女性有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她的能力长期受到歧视和限制,所以她们做的社会贡献减少,社会福利也就相应减少。


我们的社会比韩国社会要好很多,但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父权社会留下的大量残余,性别差异让女性在社会中仍然艰难前行。
而相对平等的网络则给予了这样一个发泄出口,所以在网络上才会形成一个反抗浪潮。


那为什么男性还会对此愤懑不平?
因为在目前阶段,他们没有感受到差异,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感到不公的大部分是较年轻的男性,而男女差距在中年之后才会迅速扩大。
文化是一种整体、平均的东西,他们还未经历这个时期,所以他们对这样的社会结构体会不真切,只感受到了自己被嘲讽这一现象。

更致命的是,女性的嘲讽是建立在消费主义之上的,这种优势的获得并不值得庆祝。
消费主义只负责制造需求,它“解救”的只是部分有消费力的女性,更多的女性则困于消费。
而且由于这种消费主义的存在,女性可能要承担隐形的“粉红税”,即同样的商品会对女性开出更高的价格。

美国消费者协会证实了价格歧视的存在,五大类受调查的产品中,女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占了42%,男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仅有18%,而美国女性平均收入仅占男性的78.6%。
虽然商家的刻意迎合的确让女人的利益在公共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却掩盖了背后的问题。
通过强势的消费行为为自己赢得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其实依然处于一种假性自由状态。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影响”,但与其说这是性别特质,不如说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之后的结果。
比起男性,女性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商家拿出商品给她们赋权,或者用买买买来装饰自己以收到赞美。

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就是如此,为什么会焦虑,是因为长期形成的社会要求。
一个社会如果对女性的外表有着极端的要求,那这样的社会无一例外都是性别歧视社会。因为这说明这个社会除了外貌以外,并不太重视她身上的其他特质。

就像在接受《GQ报道》采访时,杨笠提到自己也常拿女生调侃,“但没有什么女生骂我,可能因为女生习惯了,她听那种话听太多了。”
 
 
 

话题征集


 作者:疏风 
 责编:疏风 


「小印安利TIME
印客美学
约翰尼快车®-官方全[高清]作者Alfred Imageworks这是 2150年太空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外星人。约翰尼是一名太空送货员,他前往不同的星球运送包裹。约翰尼很懒,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睡在他的自动驾驶飞船里。当飞船到达目的地时,他所要做的就是简单地交付盒子。然而,它永远不会按计划进行。 约翰尼遇到奇异而奇异的行星并且似乎总是在他的送货路线上造成麻烦。他能顺利完成任务吗?

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