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挖掘并运用教材中的素材写作的教学实践

发布于 2021-09-05 19:04

要:针对学生写作时缺乏素材、技巧,作文教学成效不大的现象,我从诵读鉴赏,摘录积累;多维思考,模仿借鉴;多篇整合,推陈出新三条途径来指导学生挖掘并运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挖掘     语文教材      写作素材      途径

  语文老师怕改作文,因为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文理不通言之无物无病呻吟词汇贫乏,复制粘贴,无真情实感读来味同嚼蜡。作为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文,无思路素材无技巧更无生活体验。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不读书,故而无积淀。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大多数学生还谈不上是“巧妇”。所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从教二十余年,我对作文教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自己很重视,学生却不重视;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吕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在作文教学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学写作文,最后到了社会上连一篇象样的文都写不出来。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

积累是最好的写作突破办法。俗语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感情充沛的好文章。如果对课文不加深入地理解,无法从文本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也就谈不上写作材料的积累。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丰厚的积累呢?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诵读鉴赏,摘录积累

首先,积累语言材料。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料的选择。“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本找出来,重新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寻觅教材中优美句段、精美词语摘录下来。尽量做到每天积累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的句段,努力使自己的词汇从贫乏走向丰富,认识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如必修二第一单元收录的都是描写景物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由于四季景色不同,作者着眼点不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而在写法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学生抓作者写景的层次,品味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韵味。课后指导学生积累优美的句子,典雅的词语,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语言素材。学习完这一单元后,结合单元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或者以“遥望星空”写一篇作文,描摹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学生作文的行文思路及语言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积累写作技法。有人说“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譬如,学生作文中一般都是为叙述而叙述,却忘记了创作中叙述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抓住本文取典型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特色,针对学生选材不精、不典型的写作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典型材料来写一个人,表达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课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让自己感动的人。在学习《包身工》时,由于这篇报告文学篇幅较长,又是叙议结合,双线交错安排结构的特点和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点面结合的写法,我采用“竖读法”教学生阅读,学生速读“叙”和“议”的部分,思考写了哪些内容?以什么顺序组材?又以问题导读:作者如何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作者这样全方位细致地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有何作用?这样的教法既以简驭繁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读书法,还让学生习到点面结合的写人记事法。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仿照本文点面结合法,以《××的一天》写一篇写人记事的小作文。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维思考,模仿借鉴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历来被大家推崇和模仿。   唐代的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语就是仿效别人语句,偷意就是袭取别人的意旨,偷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我们可以仿其开头,力求别出心裁,先声夺人;仿其结构,力求布局合理严谨;仿其结尾,力求出奇制胜,余味无穷;仿其构思,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光彩照人;仿其立意,力求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这样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学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之后,我让学生模仿王熙凤出场和外貌描写,写一个同学或熟人的外貌并在班内交流。学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我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对梁先生演讲的精彩生动的描写,写一位老师上课的神情、语言、动作。有的学生描摹得惟妙惟肖。有时上课时随机拓展,即兴说上三五句写上一两段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习作兴趣也浓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篇文的素材积累可以多维思考。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避开从廉颇、蔺相如的角度整理,而从缪贤、赵王、秦王等角度挖掘,避熟就生,给人新颖之感:缪贤身为宦官,却能舍命举荐门客蔺相如为国效力。“完璧归赵”后,相如的地位扶摇直上,升为上卿,权位远在缪贤之上。而缪贤却甘居下人之下,毫无怨言。这种坦荡胸怀、甘当“人梯”的恢宏气量,与满脑子庸俗的名位观念、嫉贤妒能的廉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这也是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变换角度天地宽,懂得多角度思考,有利于积累。如《游褒禅山记》,挖掘的角度:  1名言——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可做“求学须深思慎取”的道理论据。  2人物——从王安石游褒禅山的经历,得出一般人怕难惧险,看不到“非常之观”,可做“成功的要素”、“拒绝盲从”“目标与现实”等论点的论据。

  3.事件——从王安石游褒禅山的心得,我们可以得出“人贵有志”、“贵在持之以恒”、“善借外物”、“要有自己的主见”等观点。

   三.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多篇整合,推陈出新  多篇整合,对同一作家几篇课文深入挖掘,概括综合除旧布新。有的作家,在整个中学时代,我们学过他的多篇文章,对他的生平耳熟能详,那么,可以采用集式的急火猛攻,将该作者作一番总结。如苏轼,学生在初中学过他的诗《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高中课本中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等。可以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结合主旨合理运用学过的诗词名句,为自己的作文增色。如魏婉斌在作文《风雨人生》中写到:乌台诗案,彻底粉碎了他“大济苍生”之……谪居黄州城无所,食无粮。斩木建屋,名曰“雪屋”;拓荒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黄泥道中,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何妨吟啸且徐行”,高唱“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清风明月夜,高歌“大江东去”,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喟;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触动”,只愿“一尊杯酒酹江月”“沧海寄余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不惧,经风历雨之后,他坦荡超脱,旷达乐观,以诗笔为文,一篇篇旷世杰作横空出世,成就了文学上光耀千古的苏东坡。

   对于相近(相同)内容,我们学过多篇文章,进行整合,能起到以一当十之效。如孔子曰:“生无所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屈原《离骚》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余秋雨说:“行者无疆。”贯穿同一主题:努力奋斗、执著追求,都这一主题的素材或论据。

有些课文素材太熟,大多已成旧例,可能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妨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挖掘文章立意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以司马迁为素材,人们大多从“逆境出人才、毅力、坚持、忍辱负重、成功需要积累”等角度挖掘立意,但我们可以再改造扩展,另寻新意:

1)只有生存,才有发展——蒙受奇辱,以刚毅的意志顶住讥讽,十年著述;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学渊源,继承志;

3)要想成功,先立目标——从小博览群书,立志写一部史书;

4)实践出真知——实地考察,收集史料。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从教材入手,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能使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多角度思维,领会写作特色,灵活地借鉴文的写作技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也解决了学生写作无素材的苦恼,还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可谓一石三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2]李钦辉  《高中语文课本中作文素材的挖掘和运用》  知网 2020年

3]夏同勇《浅谈高中语文课本中作文素材的挖掘和运用》  《未来英才》2017年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