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人民日报》8月经典评论:奥运之美、乡村振兴、过度包装......
发布于 2021-09-05 19:28
奋斗诠释奥运之美,奋斗成就幸福之源 一勤天下无难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在抗疫过程中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72变”的农村墙面广告展现了什么? 让“轻包装”成为社会新风尚
岳坦平
奥运会闭幕有一段时间了,但关于奥运健儿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话题仍然在延续热度。
连日来,奥运健儿在归国防疫隔离期间的视频,频频在社交平台“刷屏”:乒乓球运动员陈梦利用瓶装水等物品作为训练器械,腰腹力量令人羡慕;因三跳满分火爆全网的跳水冠军全红婵,向网友揭秘“水花消失术”是怎么炼成的;我国首位奥运男子混合泳金牌得主汪顺,隔离期间除了晒隔离餐,同样不忘打卡锻炼……追逐梦想、展现水平,不畏强手、敢打敢拼,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成为奥运健儿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激励无数人特别是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持守蹈厉奋发的生命姿态。
每一份成功和荣誉的背后,都有数不尽的心血的浇灌、算不清的汗水的托举。网友眼中的“不老军神”吕小军,之所以能以37岁的“高龄”夺得举重冠军,靠的是“一周的训练量肯定得上10吨”;14岁的跳水冠军全红婵每天练习400多跳,光掌握“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就用了一年多时间;早已过了短跑运动员退役年龄的苏炳添,凭借对跑道的眷恋,硬是让自己成为跻身世界百米成绩前列的佼佼者……透过奥运健儿们为国争光、为梦想拼搏的身影,人们领略到奥林匹克运动熠熠生辉的精神追求,更加坚定了幸福源自奋斗、奋斗就是幸福的信念。
如果评选奥运会上的动人瞬间,很多人肯定都会想起全红婵在夺冠后“要挣钱给妈妈治病”的直白感言。母亲因为车祸后失去劳动能力,“自强不息”从小就埋在了全红婵心中。从被教练慧眼识珠挑选出来,到体校、地方队和国家队层层递进,再到奥运会上技惊四座、一举夺魁,全红婵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天赋与努力的完美结合,科学选拔、科学训练的关键影响,更读懂了奋斗改变命运的生活哲学。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亲情的力量,也没有什么可以拒绝不竭的汗水,更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梦想的光芒。积极乐观、不畏困难、勇于突破自我,每个追赶幸福的逐梦人,都是人生的赢家。
奥运健儿的身后,站立着的是14亿自信自强的中国人民。遥想积贫积弱的1932年,中国选手刘长春漂洋过海22天才抵达奥运会举办地美国洛杉矶,时差来不及调整、心理压力过大和体能不足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他并没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如今,国家综合实力强大了,体育制度和体系进一步优化,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少了后顾之忧,更添自信从容。面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严峻形势,中国体育代表团建立赛时指挥体系和前后方联络机制,确保了中国奥运阵容“零感染”。在管理层面探索国家队组建和管理新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发挥各层级协同的优势,在训练备战层面借鉴国外先进训练理念和经验、实施科技助力,正是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为中国奥运健儿的出彩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到777人的境外参赛最大规模阵容,时代天翻地覆,报国追求始终如一。中国奥运健儿将继续以高昂斗志、顽强作风、精湛技能,诠释奥运之美,成就幸福之源。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民,也一定会用生生不息的奋斗,让世界见证更多精彩。
助跑跳高的高度能达到1.5米,原地起跳能轻松摸到篮球筐,立定跳远超过3米……这几天,一组中国举重队的训练图片在社交平台上刷屏。为了让全身肌肉得到科学合理的锻炼,举重运动员不仅要练力量,还要练爆发力、柔韧性、协调性等。“力大无穷,还身轻如燕”,这既刷新了网友对举重运动员的认知,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举重队争金夺银的不容易。
同样是这段时间,第三十二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归来后,不少奥运健儿纷纷晒出在隔离期间的锻炼照片。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通过绑在门把手上的弹力带练习挥拍动作,蹦床运动员朱雪莹在房间利用弹力球训练,跳水运动员全红婵通过蹲腿、倒立等练习基本功……把训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把锻炼融入日常生活,这是对体育的热爱,也是自律的习惯。正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支撑着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一勤天下无难事。”所有的一鸣惊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赛场之上,确实有场地适应、状态调整、临场发挥等偶然因素的存在,但倘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缺少相应的积累和沉淀,又何以把握住宝贵的机会?何谈战胜自己、超越他人?四名中国姑娘在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拿下那枚“看似不可能”的金牌,背后何尝不是刻苦训练而来的强大实力和稳定心态?倘若不是“憋着一股劲儿”地勤勉备战,中国组合徐诗晓/孙梦雅何以让中国皮划艇选手第三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训练中流下多少汗水,赛场上就有多坚实的依靠,拼搏就有多强大的底气。
体育如此,做其他事也同样如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朴素但绝不失深刻的道理。李时珍访百川,行千里,见药工、樵夫、渔夫等“每事问”,呕心沥血27年,这才有了巨著《本草纲目》;徐霞客跋涉千山万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历时34年,才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屠呦呦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之前,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不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不把基础打牢、打扎实,就难以采撷到成功的果实;敢于自我加压,勤勤勉勉、脚踏实地,才是走向胜利的不二法门。
肯下苦功夫、笨功夫,也是一种大智慧。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艾思奇曾讲过,做学问有两条经验,一条是,在脑子里经常装一两个问题,有空就想想,读书、看报、听广播、交谈、参观时,遇到有关材料就及时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问题往往就解决了;另一条是,多练笔。两条经验,归结起来,无外乎一个“勤”字。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勤学、勤思考的习惯,艾思奇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自身的能力怎样精进?事业的瓶颈如何突破?答案或许有很多,但有一条肯定是绕不开的,那就是:肯花气力、肯下苦功。
每一次的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之后的路还要脚踏实地,更坚定地走下去。”面对未来,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陈雨菲这样说。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坚定不移,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这样的努力必有所得,这样的人生必有收获。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现在,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那,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如何?
数据为证。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2015年的66%提高到了2020年的83.4%,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翔实的数据铸就了亮眼的生态成绩单。8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九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圆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发展底色和高质量发展成色。
普通百姓能够从身边点滴感受到好生态的魅力。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美景在一些城市再现,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断增强。2020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89.5%,比2017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同为大自然的主人,动物们也频频给予人们惊喜——云南野象旅行团从“北巡”到“南归”,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青藏高原“万羊齐奔”的壮丽景象复现……美丽中国建设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取得越来越多的进步。
一系列丰硕成果来之不易,离不开举国上下勠力同心。从大处观察,我们有顶层设计: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色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党章;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从小处着眼,我们有绣花功夫:从一棵树的养成、一袋垃圾的分类处置到一块荒地的改造,精准、科学、依法治理落到实处。正是基于此,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各地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深,越走越宽广。
成绩总结既往,我们更关心未来。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将基本实现。为了这一目标,“十四五”时期分外关键。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时期,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时期,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到“深入”,一词之变,亮明了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实干最具说服力,中国不仅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美丽中国建设不仅福泽中国百姓,更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体现。
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已然开启,全国各地已拟定各自路线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锦绣中华图景,正朝我们走来。
不久前,在南京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为更好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现实难题、社会问题,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及时推出“江苏新冠疫情防控网上求助建议通道”,截至8月16日15时,已累计收到各类求助、建言信息5446件。健康码“黄转绿”卡壳、集中隔离环境差、物资保障不充分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以解决,建议通道助力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网上群众工作平台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连心桥”,起到及时回应广大群众呼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尤其在疫情防控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面对特殊时期出现的海量信息和各类诉求,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具有得天独厚的工作优势。相比传统的市民邮箱、市民热线,网络平台具有传输畅通无阻、信息即时抵达的特点,方便更多群众集中反馈,提高工作效率。在疫情防控期间,网下事、网上办的工作方式更有助于减少接触,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在抗疫一线,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求,党的群众路线显现出强大威力。
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在解民忧、纾民困的同时,还肩负着汇民智、聚民力的使命。在2020年国内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人民日报全媒体开通“征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求助者信息”平台,通过网上“大排查”,为新冠肺炎患者及风险人群提供就医帮助。事实说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危难之际,利用网络平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让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就能汇聚起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网上群众工作平台能不能用、善不善用相关信息,直接影响着网络群众路线的落实。现实中,有群众反映:一些平台成为摆设,设置自动回复但不见实际行动;一些平台“官腔官调”“失语迟语”,不善于与网友交流;一些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给群众办事带来困难……从这个角度说,必须完善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建立健全详细工作流程,提高党员干部对信息化产品的驾驭能力,要让这个平台成为“好帮手”。
客观来说,网络平台只是促成群众和政府无缝对接的“传声筒”。线上群众工作最终仍要落实为线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疫情防控中,如何应对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信息?回应部门与业务部门如何形成配合?如何完善跨部门、行业的统筹联动机制?这些问题,关乎每个个体的生命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平安。只有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寻找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才能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某种意义上,群众就是网民,网民就是群众,群众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正如“领导留言板”的一张海报写的那样:“您有哪些困难事、烦心事?来找领导说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必将成为全民抗疫的重要抓手,为社会治理赋能聚力,为群众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穿梭于祖国广袤大地农田村舍之间,乡村的墙面广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到“幸福的生活不仅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从“介绍招工100人就赚20万”,到“与其到处东奔西跑,不如加盟农村淘宝”,从“打黑除恶”到“垃圾分类人人做”……从80年代的化肥、饲料等农资信息,到本世纪初的汽车、家电、智能手机,再到近几年的电商、短视频平台广告,农村墙面广告的变化就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变迁的缩影。
一份对农村墙面广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农资类广告从10年前76%的占比陡降至8%以下,汽车类广告则从2011年的3%升至20%以上,电商类广告不仅从无到有,现今更是超过了40%的占比。手机、农村金融产品、农村电商等新兴商品广告正在替代传统农资消费品广告。不管是“老婆必须开速锐,遥控停车不受罪”的车企,还是“养猪种树铺马路,发家致富靠百度”的互联网大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消费升级同步跟进,消费模式也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不仅“一键买全球”,也要“一键卖全球”。而从供给端看,越来越多的商家把广大农村市场视为“必争之地”,不仅各大电商平台向农村下沉,金融服务、创业服务、高科技消费品、新潮国货……都在积极拥抱农村市场,它们让城镇百姓和乡村百姓的生活步调趋同、生活方式不断找齐。
农村墙面的一幅幅广告不仅映射出乡亲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反映出农民精神风貌的变化。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些医疗、医院的墙面广告被文化墙逐一替代。“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重庆巫溪县观峰村被刷成一面文化墙;在石柱县的坪坝村,“既然政策这么好,更要努力向前跑”的广告语既接地气、朗朗上口,又鼓舞着家家户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气势和干劲。
农民消费升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离不开农村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巫山县双龙镇的大山里种满了“致富果”,全镇三分之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投入柑橘特色产业,30万株1.1万亩的柑橘变为他们的“摇钱树”;山东枣庄榴园镇依靠石榴盆景产业培养盆景盆栽大户约300户,推动当地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黑龙江锦山镇的秦同军骄傲地指着5万亩的稻田说,“全部得到绿色认证,有了绿色招牌,我们的特色大米能卖到12元一斤,去年纯收入400多万元”……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代代墙面广告演变的背后逻辑。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民收入情况的数据: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农民收入逐季好转,全年实际增长3.8%,收入达到17131元,较2015年增加5709元。“近五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新篇章”也成为刷上墙的新广告语。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在乡村墙面广告的变化里“见微知著”。
大盒套小盒的商品礼盒,里三层外三层的快递包裹,产生白色垃圾的外卖餐盒……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日益多元,过度包装现象“反复发作”,而且花样不断翻新。过度包装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困扰,也成为事关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商品而言,包装起着包裹、装饰的作用。历史上,包装材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界。随着生产力大幅提升,包装材料逐渐向纸、塑料、玻璃等转变。同时,印刷、彩绘等工艺的发展,助力包装更加精美。因此,包装的功能也丰富起来。如今,包装的设计制作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商品价值,还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特别是在网购潮流下,包装成为快递运输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保护商品、避免损耗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过度包装问题?其实,无论是华而不实的礼盒包装,还是包裹过于严实的快递物品,背后都绕不开商家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于商家来说,面对生产、销售趋向同质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提升产品质量,不如在包装上下功夫来得“性价比高”。一些消费者对此深有感触:品质相近的商品,如果包装更加精美华丽,价格往往会高出一截。为了谋求更高利润,有的商家便倾向于重包装、轻产品乃至过度包装。此外,在快递运输中,一旦商品有损伤,商家往往需要承担相应损失。为了保证商品完好,包装宁多勿少、层层叠叠,则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从长期来看,过度包装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一方面,过度包装需消耗大量纸张、胶带、塑料泡沫等材料,带来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多余且过剩的包装回收再利用率较低,尤其是胶带、塑料泡沫等一次性包装材料常被丢弃,而此类垃圾难处理、难降解,很可能对水、土壤、空气造成长期污染。此外,一些劣质包装含有的增塑剂、超标的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等,容易通过皮肤接触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日常包装虽小,却是事关行业绿色发展的大问题。解决过度包装问题难以毕其功于一役。监管部门、商家、消费者还需携手努力,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从源头减少过度包装,才能让“轻包装”、简包装、包装循环利用成为社会新风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